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关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2.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的风潮愈演愈烈,文学批评界对此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写作与女性写作、女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等方面。本文将通过以下四方面的论述:当代的女性作家,自觉地把女性身体之美放进审美空间,追寻女性身体自然的美丽;中国当代文学中身体写作的语言表达虽然是文学的,但它却以感性的方式与关于身体的美学考察相互印证;身体写作从传统文学作品关注重大主题转向关注自身,关注身体的当下存在,是一种在颠覆传统美学中寻求快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身体写作突现出对个人生存状态的美学关怀,来阐释"身体写作"的审美层面上的意义,为前述的现象描述式的文学批评找到更深广的美学背景。  相似文献   

4.
张立 《文教资料》2007,(5):69-70
弗洛依德主义是构成女性文学中“身体写作”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对“身体写作”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后期衍生出一种商业化“身体写作”的症状,身体叙事被简单地改写成身体欲望的放纵暴露和想象呈现,使“身体写作”的社会形象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病态畸形的性爱文学完全归之于弗洛伊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颓废、偷窥和欲望三个主题对身体写作的三位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评析。身体写作重感官享受的倾向日益暴露出了负面特质,这与社会的变化有关,也与写作者自身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作家将身体纳入写作视野,身体得以在新时期文学中获得全面呈现。解禁后的身体迅速与政治、女权及文化等意识形态相结合,力图发出积蓄已久的最强音:在政治书写文本中,身体通过狂欢反叛的宣泄,成为对抗政治、颠覆清教徒式禁欲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在女性主义文本中,身体成为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寻找失落在男性话语中自我的工具;在与文化的合奏中,身体成为蕴涵深厚文化内涵、揭示中国文化表象深层底蕴的场所。消费社会的到来带来了女性客体化的男性欲望写作和以观赏交换为目的的女性写作的话语分野。  相似文献   

7.
身体写作是将文本与生理的愉悦紧密联系的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备受批评界争议,对身体写作重新审视,可以得到两个启示:一是身体写作标志女性主体的确立,身体不是肉体,二是用身体写作不是抛弃语言,身体器官不能替代语言创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暴兴的“身体写作”,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商业化多元化语境的形成密不可分,也是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神的误解。其动因一是传媒与网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其推波助澜,二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及男本位视觉文化驱使“身体写作”者们,在市场运作和操作中,媚俗地出卖着自己的身体。“身体写作”道德承载匮乏,诗性缺失,人文追求丧失,彻底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身体写作在女性主义看来,是一种将文本与生理的愉悦紧密联系起来的写作方式,而在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语境中,由于对身体新的哲学认识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身体转化成为新的美学对象,形成身体美学。在女性主义和身体美学化的双重语境下,身体写作具有如下内涵:一是身体写作是女性主体确立的一个标志;二是身体写作并不是要用物质的身体来取代语言的创造,而是一种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夺;三是身体写作把私人领域转化为公共领域,从而与他者建立联系;四是身体写作使身体成为本体,形成新的身体诗学。  相似文献   

10.
在消费文化视阈中,身体理论与身体写作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与此相关的身体批评却一直隐而不显。生理身体与社会(交往)身体两种形态为身体的主要存在方式。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身体描写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叙事为身体批评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身体批评应该从身体感性、身体的伦理叙事和身体的文化政治三个维度去实施。  相似文献   

11.
柳欣 《文教资料》2014,(8):14-15
身体话语、身体写作自中国五四文学大拐弯时就已不再是作家讳莫如深的话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身体写作已经广泛存在于文学书写的各个角落,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张抗抗的长篇小说《作女》对于男女两性身体的直接描写与议论,一方面表达了女性解放在当代的新困境,另一方面巧妙地对当代社会中所谓的精英男性形象做了进一步消解。  相似文献   

12.
“身体写作”或曰“身体现象’是90年代理论批评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具体内容不但涵盖多种写作样式,还隐含着性别、主体和道德伦理因素。这里,主要是以回顾新时期以来诗歌写作的视点切入到这一话题中的。在具体结合历史流变、社会现实因素以及理论提升等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期待在涉及性别视角、现状的反思和预言发展等几方面研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写作教学关注身体写作的实践和可行性是一个崭新和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借助身体美学和经典范文的解读完成对身体写作美学的深刻认识,同时立足言为心声的创作身体说,在具体片段训练和关于墨白身体写作研究论文的教学指导下,借助多种途径实现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埃莱娜·西苏、波伏娃等为代表的女权主义者提出的身体写作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以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一切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女性文学迅速发展,充分的挖掘了女性躯体的革命性,同时也让身体写作成为一股女性文学的重要潮流。  相似文献   

15.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16.
“身体写作”这一概念是1996年由评论家葛红兵首次提出的。对于“身体写作”现象的评论,批评者的意见虽大多褒贬不一,但主要集中在了女性主义视角上面,认为“身体写作”是女性主义深化的体现,使女性在“身体写作”中找回了自己被放逐的身体和被‘他化’了的躯体。基于此,对此现象进行重新读解,试着说明“身体写作”不但可能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反而应该是女性主义的一次大的失落。女性主义因为“身体写作”现象的出现和愈演愈烈,已呈现出了渐趋式微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写作已不同于80年代中后期那种单一意识形态性质的身体写作,而是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断裂、转型与分化,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写作态势。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话语形式,即作为非意识形态性质话语的后现代个人化追求快感游戏的青春写作、作为真正女性话语的原生态意义上的诗性身体写作、作为躯体话语的对抗技术主义异化意义上的先锋写作。  相似文献   

19.
杨玉珍 《文教资料》2009,(35):26-28
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提出,女性通过写作,通过“写身体”、“用身体去写”的策略,颠覆男权、建构女性话语.在写作-话语-身体-女性主体间拉起了一夸紧密的关系链.直接影响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写作和“身体写作”。但因其理论资源、核心概念及表述方法的悖论.对人的社会性及文化特性的生物性窄化,其思想和观点时常互相抵牾.在解蔽的同时也不断地遮蔽,甚至自我消解。故身体写作理论在发端处,即含有其无法超越的尴尬宿命。  相似文献   

20.
对待"身体写作",我们不该把它"神圣化",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应以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身体写作",以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身体写作"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写作"非但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而从男权文化中突围,反而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中国的女性文学如果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拘囿于"身体写作".因为"身体写作"关注的毕竟只是人的身体,而非人的灵魂,所以精神的缺席,就导致了神圣和诗意的缺失.只有不断探索,中国当代的女性意识才能建构,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