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位教师在教学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的课尾,设计了要求学生求一个土豆体积的练习。 学生甲:我把土豆带回去蒸熟,压成一个长方体,再求它的体积。 学生乙:我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块,用天平称其重量。再称称土豆重量。看看土豆的重量是这个小块重量的几倍,它不就包含几个1立方厘米吗?  相似文献   

2.
一节课的结束阶段,尽管只占三、五分钟,但安排好这个阶段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通过进—步的理解、运用使之升华,形成技能,并激发新的求知欲。笔者曾有幸听了两节小语观摩课。两个课堂结尾各具特色,我认为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自然式。例如《飞夺泸定桥》:“红军的主力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样的结尾一般用于叙事,自然收尾,结局明确。二、总结式。既概括前文的内容,又揭示文章的中心。例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三,照应式。这类文章的结尾同前文互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和谐统一。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照应文章的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相似文献   

4.
5.
作者在《常识课堂教学如何结尾》一文中提出了常识课结尾的五种方法。一、游戏式结尾小学生好动,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愉悦、兴奋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既能深化理解知识,又能振奋学生的精神。二、讨论式结尾根据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辨是非,发展思维。三、总结式结尾指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图表,提纲挈领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或能力的系列。四、探究式结尾常识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促使学生课后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在探…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15,(3):54
<正>欧·亨利(公元1862-1910年),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似乎平淡无奇而又诙谐风趣的  相似文献   

7.
杨德元 《现代语文》2009,(10):112-112
俗话说得好:"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绣凤,重在点睛"。一堂好课的结尾就好比"收口"和"点睛"。语文课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严谨。笔者将常态语文课常见结尾概括为以下"六式":  相似文献   

8.
一节课有了开头就要有结尾,才算是一堂完整的课。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多数教师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更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出现了“前松后紧”就没有了课堂小结。长期下去,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后抓不住重点、难点及关键。那么,课堂结尾时我们教师又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就结合笔者的学习,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篇公众认可的好文章,从布局谋篇上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一堂教师公认的好课亦是如此。课的“凤头”,即教学内容的导入,我们认同创设问题情境的做法。当然,创设的情境要真实,有挑战性和数学味,能切入主题。课的“豹尾”,即教学内容的总结,一定要引起师生的共鸣,形成教学高潮。那么,以数学情境作为课的结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一篇公众认可的好文章,从布局谋篇上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一堂教师公认的好课亦是如此。课的“凤头”,即教学内容的导入,我们认同创设问题情境的做法。当然,创设的情境要真实,有挑战性和数学味,能切入主题。课的“豹尾”,即教学内容的总结,一定要引起师生的共鸣,形成教学高潮。那么,以数学情境作为课的结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一、对话式情境——画龙点睛在课堂总结时,教师一般以谈话的方式来结束新课,常问的问题有:通过这一节数学课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  相似文献   

11.
在浩瀚的数字王国里,“9”是一个极平凡的数。作者从学习生活出发,揭示了“9”在我们身边所扮演的特殊的角色,赋予“9”以耐人寻味的哲理色彩。本文语句轻快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相似文献   

12.
本文最大的彩点是:从分析“路”字的结构入手,进行从感知到理性的联想和演绎;而且联想十分新颖,生动、形象地阐述出社会人生的某些哲理;演绎虽然奇特,却完全符合汉字“形义”一体、因“形”思“义”、由此及彼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此文创新之处不在对“足”的联想,而是对“各”和“口”的联想。文意有两个层面,既用“左右结构”指出“路要人走”,又用“首尾之口”指出“路怎样走”——有方向又有路径。  相似文献   

14.
看到话题“汉字的联想”,我首先想到的是“路”字,“路”的结构给我以这样的启示:左边是个能够翻高山、越峻岭,足以踏碎荆棘坎坷的“足”;右边是个能够代表千万个“个体”,足以包容无数个“单一”的“各”。古人造“路”字时作何想,我们实在难以清楚具体的知道。不过,就其结构来看,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把“足”放在前头,是否告诉人们:“路”,首先是靠人的“脚”踏出来的,如果不奋力举“足”,踏破那重重的艰难险阻,仅仅凭借心驰神往、想入非非是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的;把“各”设置在后边,是否意在说明:支配“足”的每一个“个体(各)”,因其…  相似文献   

15.
初到山城.徜徉在陌生的小巷。一抬头见“前方修建,此路不通”的标牌横在路中央——原来我走错了路。错就错了吧,反正我也没有什么目标,只是随便走走。然而,标牌上那个大“路”字却给我以深刻的印象:也不知书写者出于何动机,8个字中“路”写得又大又潇洒.足足占有两个字的位置,我不禁回头多看了几眼;而这多看几眼竟然使我对“路”字结构产生如下的联想。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已选为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补充教材。别看故事情节简单,刻画的人物平凡,但构思精巧,内蕴含蓄,寓意深刻。作者以“窗”为题目,以“窗”为线索,以“窗”为文眼,通过对同一病房内,一个靠窗病人与一个不靠窗病人因窗而发生的矛盾的叙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唐寅是我国明朝时江南著名的才子,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民间流传很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姻缘。在程瞻庐著的《唐祝文周四杰传》一书中,其中有一章内容是叙述唐寅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读后耐人寻味,很有启示。 唐寅为秋香三笑留情屈身为仆,进入华相府国作了华相国两个公子的书童。华相国为了使两个儿  相似文献   

19.
一位海外朋友在内地投资办企业,经受了种种周折。当有人问及其遭遇,他从一首自诌的顺口溜作答:办事一定要找“关系”,找到了“关系”就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大有关系;只要找到了“关系”就没有关系。 这绕口令式的“关系谣”,确实耐人寻味。若联系我们平时的经历,便更深有同感了:明明可公事公办的事,也得找“关系”通路子,否则  相似文献   

20.
在我酝酿题目时,脑子里一下子就跳出了"半道上"这个题目。这之后,我又想了几个题目,觉得都不如它。碰巧我18岁的儿子放假回家,我又慎重地征求他的意见,他在几个题目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这个。问他为什么,他说:"看到这个题目有点感觉。"实话实说,这个题目其实并不是我现在想出来的。好多年前,我曾用它写过一篇小说,直到现在我还对这个题目意犹未尽,但我不想在此诠释这个题目的"深意"。它对你来说,也许是一个画面,也许是一种思考,也许……你的感觉越独特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