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德里达的两个术语“痕迹”和“替代”在霍克斯的小说中的作用,说明“痕迹”和“替补”等解构策略的作用下,小说呈现出情节互补、不确定性文本意义的叠加、多种体裁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戏仿文本,从而造成能指和所指的断裂和体裁与体裁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独立的、开放的、有着不确定意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理论为中专的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读者——文本意义的生成者、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等观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给予中专小说阅读教学诸多启示,若将其适当地运用于中专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对于改善小说教学中尚嫌僵化的模式,建构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为解决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大而化之"的现状提供了改革的思路。小说文本细读,是指读者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在对文本进行细致、准确分析的基础上,透彻的把握文本意义。基于该理念,文本细读呼唤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视野,进而建构课堂模式入,打造小说文本细读高效课堂。一、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设置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或"问题",也是需要重点设计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小说文本意义的实现取决于虚构事物自身的完整性,而不像古典时代的,小说意义倾向外在于文本之外的现实。小说的文本意义系统,是各个意义成分复杂搭配的结果,这意味着一部小说的虚构性意义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在文本系统内,各种意义符号和成分密集在一个结构上,不能改变其中任何一个成分,否则就毁坏了文本意义。同样的意义成分可以在不同的小说中发挥不同的意义构成作用。在文本的组织作用下,一部叙事作品多种多样的意义结合层次和可能,抵销了意义本身构成的复杂性。一种现存的意义从来不存在于虚构文本中,虚构小说作为一种符号,我们不能从中得出任何严格、固定、实在的含义,通常意义符号出现于其中的小说虚构情境,帮助我们决定意义符号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小说本文的原初意义与衍生意义由于具有共同的形式特征、享有共同的文本而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5.
对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的解读和阐释通常是从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挖掘,然而,摒弃简单的意识形态批评的束缚,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入手,就可以挖掘出小说新的内涵和更深层的意义。与此同时,在背离意识形态批评的框架下来分析文本隐含的人性化与显性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冲突与张力,可以进一步拓展小说所蕴含的外延,从而使文本拥有更多层面的阐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珠 《文教资料》2008,(5):25-26
<棋王>的"寻根"意识,主要体现在小说内容、叙述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文化作为作者的内在修养而非外在表现对象进入小说文本.使得文化真正成为小说的灵魂所在;从对<棋王>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寻根"的,意义,在于转换思维方式,以及寻找到新的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7.
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经典文本。从"作者的介入"和"读者的介入"这两个典型的元小说技巧来解读福尔斯的这部杰作,并探寻其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意义。作者不仅为濒临死亡的小说形式带来了一片生机,同时也为读者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眼光、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读者参与文本的能动作用,延长了读者的审视时间,这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桔子》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很有“意味”的微型小说,本文力图通过对“桔子”文化意义的深层厘析,获得文本解读的新的向度,从而使文本成为一个极富开放性的生成性文本。  相似文献   

9.
<正>小说教育与散文、诗歌教育不同,小说作为带有审美门槛的文本,要让学生真正读懂优秀小说的内涵,不止是单纯的诵读理解,还要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学科素养,洞察小说创作背后的设计路径,将小说文本进行解构并精准且生活化的传授给学生。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收录的小说文本多为反映乡土文化、映射现实、纪实的小说文本,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人文性教育意义,能够引领学生的精神向度,对学生体验社会,感受生活具有效果[1]。高中小说教学应该建立起新的“格式塔”。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对格式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安德森的《小镇畸人》,虽然有很多读者注意到其中各种寓意深刻的意象,以至认为这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然而,却极少有人去分析在这部寓意丰富的小说中意象是如何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的。本文的作者用新批评来丰富对《小镇畸人》这个文学文本的理解,让它帮助我们采取新的方式来观察和欣赏小说中形式元素错中复杂的运作情况以及形式元素产生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高升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27-128+143
马原的先锋叙事实验展现了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本质,以小说的叙事实验揭示了文学创作在文本内容之外兼有的形式意义,与其他先锋作家共同引导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型,使新的美学范式与审美价值开始崛起。马原作品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嵌套并置的叙事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的文学创作手法,反映了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方向及其文艺理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叙事视角寻找小说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证据,确定可靠或不可靠性的存在及其具体类型,再连接可靠性和不可靠性与对叙述者的推断,思考叙述者与读者之间所存在的对话——以这样的方式去解读小说文本,可以判断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在疑惑辨析与叙述者干预的意蕴挖掘中,真正走进小说文本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3.
纳博科夫《微暗的火》是典型的后现代实验文本,它以文体混杂、情节零散和意义含混等反传统的文本表现形式,将后现代小说中的“反小说”现象、故事情节结构的断裂以及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推向极端,使后现代小说成为自我解构的文本.以《微暗的火》为代表的后现代小说将传统文学的“可读性”转向“可写性”,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本的封闭性.它大胆尝试,广泛创新,鼓励读者积极参与,使得后现代文本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意蕴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是指隐含于语言、意象和故事之中的“言外之意”,诗歌、散文、小说中都是这样。意蕴的隐含性、丰富性、含蓄性、模糊性决定读者每一次接触文本都会产生新的感触.都可能领悟出新的意义。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对文本所隐含着的意蕴的不断“发现”和“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意蕴就是作品的多角度主题。  相似文献   

15.
吴长龙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99-101,105
从文本叙事的角度,对废名小说叙事话语、审美形象和叙事意蕴作具体的分析.考察了废名小说的文本特色和废名的独特的审美境界、生命哲学。在文本的意义上,论证了废名小说的文学理想必然孤独与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中明显地折射出叙述虚构、自我意识以及文字游戏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文体策略和写作范式。其英文小说《洛丽塔》和《微暗的火》便是具有元小说写作策略的经典文本。两部小说分别暴露出后现代文本的互文性策略和虚构的文本策略等文学创作机制,诠释着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写作范式及其文学创作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小说《暗夜行路》是日本白桦派作家志贺直哉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作为阅读和批评的视角,从小说文本入手,阐释主人公时任谦作在无意识深处所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试图对小说的文学文本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中插入诗词是郁达夫感伤型文本的一种经常性的构成方式,散体白话文引入诗歌体语言,这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是一种他性文本的引入,也就是文本的互文现象。在新文学文体的开创期,这种文本的互文见义又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郁达夫小说中的这种互文体形式,实际上表征着郁达夫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在新的文体写作中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如中西文化的调和,传统和现代对接等等。  相似文献   

19.
《卖果仁糖的妇人》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邓巴-尼尔森短篇小说集The Goodness of St.Rocque and Other Stories(1899)中的一篇。其洗练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分析《卖果仁糖的妇人》的文本并探究该小说特有的文本特征和人物言语表现方式,指出该小说中的“作者式”文本和伪独白式直接引语,旨在使读者参与小说意义的生成,从而进一步揭示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历来对巴金小说《憩园》的分析主要是停留在现代知识者反封建的意义上。事实上,小说文体中叙述者以三种行为状态来完成叙事,从而导出小说文本潜在的三则故事。它们启示知识者开始反省原先的反封建的启蒙意向,为进一步认识巴金40年代创作的意义,全面理解20世纪前半味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