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遵循逻辑与历史辨证统一的原理,逻辑的必须是历史的。但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等同、完全适合的。也就是说,逻辑的思想史相对于历史来说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在一定的逻辑进程中,就会表现出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的不平衡性和与历史顺序片断地不一致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正是按照这一原理的要求来给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排序的。  相似文献   

2.
遵循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原理,逻辑的必然是历史的,但历史的东西与逻辑与逻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等同、完全适合的,也就是说,逻辑的思想史相对于历史来说有它的相对独立的,因而在一定的逻辑进程中,就会表现出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的不平衡性和历史顺序片断地不一致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中,正是按照这一原理的要求来给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排序的。  相似文献   

3.
逻辑、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包含两个不同层次的对立面的同一性."是同一个东西”指的主要不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而是指辩证法就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同一,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两者逻辑关系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于1915年写成的一篇笔记式短文,他集中体现了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列宁在对帝国主义及其战争的综合考察中,在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今天学习列宁这篇哲学著作,对于深入地学习邓小平同志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准确地理解"特色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及时地破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形而上学观点,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张康之教授在<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对"公共管理运动"作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解读.这一分析框架反映了张康之教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探索精神,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个可喜收获.<公共管理伦理学>在理论形式上是由一组抽象而具体的概念所构成的;在理论方法上所走的是一条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路径;在理论内核上是以对伦理关系的"本原性"解读为标志;在理论宗旨上所追求的是对公共管理这一社会治理模式进行道德化建构.这是一个正确的学术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把<资本论>看作生命体,可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它.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本论>存有"基因"的缺陷,即商品元素矛盾的逻辑结构尚未健全.它存在8个逻辑问题.这是<资本论>最主要的局限性.从健全后的完整的逻辑结构出发,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不能作为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的矛盾;长期的基本的经济矛盾不是制度因素,而是经济资源配置本身的经济因素,这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计划经济的理论根源,就来自于尚未健全的商品逻辑结构"基因",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出现虽有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片面的理论;<资本论>"基因"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约公元3世纪中叶--7世纪中叶,爨氏族称霸于南中地区,但这段历史的史载极少.<爨龙颜碑>是研究这一时期的主要依据.就碑文中的爨氏族世系、南迁、兴起、龙颜生平事迹、东西二境与东西两爨的不同含义等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将进行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哲学专著<同一论>展开评论,文章对<同一论>的概念框架,内容指向,写作风格和价值标的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同一论>是一部既著书,又立说、新见迭出之作,是深化辩证法研究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两个逻辑向度,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及其规律;二是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是在确定社会历史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寻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的视角,它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向度逻辑和客体向度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东西长篇小说<后悔录>以非常耐人寻味的叙事方式、经典的荒诞画面、迂回的悲剧情节,展现特殊历史时期与当代国人肉体的扭曲和灵魂的丢失乃至性格的缺陷,创设了一个令读者无限怀想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词源>提出一系列逻辑范畴和美学概念,深入具体地研究了词之创作与欣赏的诸多问题,使词之探讨进入到崭新的境界.因此,<词源>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词话奠定了理论基础.不足之处在于,<词源>过分沉湎于纯美学、纯艺术的理论思考,对词的社会历史内容及意识形态方面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3.
甘民 《教学研究》2004,(4):283-286
纵观&lt;论语&gt;,孔子施教,从来“不轻授“.“不轻授“体现在:适时施教、有限施教和“无言“之教等方面.“不轻授“与启发式相生相伴、相辅相成,为学生自求自得提供条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认识、实践和创造能力等,“不轻授“是孔子实现其培养完美人格教育宗旨的重要方式.历史上,大凡儒学教育等名家无不继承孔予“不轻授“的施教传统,“不轻授“对古代许多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形成均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作用.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改革,就其本质意义而言也是沿着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造多于教师活动这一方向演进的.因此,“不轻授“的传统在现代亦得到了空前的弘扬.  相似文献   

14.
韦伯的"理解"以方法论个体主义为基础,承人文主义之传统,与实证主义相依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是韦伯理解方法应用的一个实例.该书的视角与分析逻辑、理想型的建构、拟情的体验与动机解释均体现了理解的特质及其方法论思路,文献资料与统计数据则为主观理解提供了客观支持.但是韦伯"理解"方法本身有其缺陷,该书在理解方法的具体应用上也存在缺憾,因而韦伯的论证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辩证法在整个辩证发展史上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作用。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基督教神学三位一体辩证法、黑格尔思辨哲学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辩证法的逻辑发展过程。神学辩证法中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关系,黑格尔辩证法中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人的“种生命”、“类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关系是辩证法自身发展的正、反、合的过程。通过对这三者关系的考察,可得知黑格尔辩证法是从神学辩证法向历史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环节。  相似文献   

16.
建构对象理论体系的逻辑分析起点是对象复杂整体中的"细胞"或"细胞形态",这是理论界长期以来的一个传统提法.冯契在其写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中曾用"弄清一个领域里原始的基本关系"的提法来代替这一传统提法,这不仅是有充分理论根据的,也是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进程及其对方法论的需要的,是对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所作出的一个新概括和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是一种思考的逻辑。形而上学的思考逻辑是使问题纯粹化(简单化、理想化、非现实化),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首先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无矛盾的观点看世界,也即是形而上学地看世界。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考,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或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再整合,然后进入到具有全面性、现实性的理性认识,即辩证方法。因此,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完整地形成人类的科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用西方逻辑学思想来研究墨学,提出墨家著作里也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这种用<墨辩>里的一些概念来比附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做法与梁启超的文化现有关.这种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其消极影响在于不利于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影响着当今一些学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曾由此引发了两次逻辑大辩论。归纳起来,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对于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关系的认识先后形成了五种关系理论,分别为:用辩证法取代形式逻辑、用形式逻辑取代辩证法、高等逻辑与低等逻辑关系、内涵逻辑与外延逻辑关系以及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关系。经过近些年的思想积淀,对这些关系理论进行一定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结构的绵延在19世纪中叶遇到了危机,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天朝大国"的威风丧尽,挟西方军事、政治优势而来的"西学东渐"则使以儒学为核心、正统、主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从此,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是一要在经济、政治上发奋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要在思想文化上(特别是从形而上的高度上)回应西学,充实、改善、再建民族精神支柱.这两者都有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缺一不可.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前一任务已初步实现,后一任务则仍须大力加强.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应当放到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给以公允的分析评价.从近代到现代,几代中国文化人对"西学"的回应是由浅入深的.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到梁漱溟的东西比较说,再到熊十力的体用说,直到<新理学>体系的形成方才达到一个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新的形而上的高度.因为它确实是融会中、西、古、今,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又灌注了现代精神.从<新理学>的书名到所使用的理、气、道体、大全等范畴,令人一望而知是对宋明理学的"接着讲",但又用西方哲学特别是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加以阐释,把中西哲学的意蕴境界沟通互介并纳入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学体系之中,其理论上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胆识是后人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