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相似文献   

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表现。由于显现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美的表现形态或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着重探讨其中最突出而又最重要的两种形态,即优美和崇高,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崇高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优美与崇高是美学史上一对既有密切联系和若干共同点,又有各自特点和独特内涵的美学范畴,较之于西方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对优美和崇高之特征的表述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姚鼐的“阳刚阴柔”风格理论是对传统文学风格理论的一个总结和发展,同时又与西方的崇高、优美风格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从追源溯流及中西比照的纵横两个角度考察姚氏的风格理论,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姚氏风格论的意义、价值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音乐美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就音乐中表现出的崇高美和优美来阐述音乐的美.  相似文献   

6.
吴璨 《江西教育》2003,(12):29-29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优美和崇高究竟有哪些审美特征呢?1.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对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通常我们所说的美,一般指的就是优美,它的最大特点即: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们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在西方古代艺术中,有不少艺术形象,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  相似文献   

7.
美是从主体人的心灵出发的一种主观情感判断,它是不依赖于功利、概念、目的和内容的一种纯粹形式的感性直观,崇高是从对象的无形式中通过理性唤起的精神力量。康德为审美划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歌颂"自由"与"尊严",将自然纳入人的自由活动,人与自然在审美活动中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 ,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 ,轻悲剧优美的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 ,将悲剧崇高与悲剧优美进行多方比较 ,进而指出应该对悲剧优美的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将西方的"sublime"一词译为"雄伟",梁宗岱否定了其准确性。他依据字源学的标准,将"sublime"译为"崇高",确定了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译名;他将阴柔美与崇高相对接,扩大了崇高理论的研究对象;他否认康德的崇高学说具有绝对真理性,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崇高范畴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西方崇高理论的语境和观点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平的叙事风范,在“晋军后”时代的山西作家群里,最具“主旋律”特色,这一点,秉承了“山药蛋派”老一辈作家紧扣时代脉搏,为百姓立言的创作品格;同时,他的叙事,在同代山西作家群里,又最富激情个性,这一点,与老一辈和同辈山西作家风格迥异。两点的结合,构成张平叙事风范突出的美学特征——追求阳刚美、崇高美。这种美学特征的追求,植根于黄土文明的腹地文化,在后现代文化的不断浸染中,凸显着“抵制场”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大多为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从美学角度看,古诗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思维,使学生主体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关、内容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从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出发,尤其着重于后现代,对西方美学家关于崇高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探讨,指出他们的理论弱点是脱离社会实践。然后立足于实践美学,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崇高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矛盾斗争过程,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伟大斗争中主体与客体由矛盾对立、激荡;中突趋向统一,真与善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散文大师姚鼐,将文学风格高度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基本范畴,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阳刚阴柔的文学风格论.学界对这一理论的相关论述很多,但鲜见对姚鼐为何以“阳刚阴柔”来概括文学风格这一问题的论述,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7.
纵观流传至今的李清照诗词作品,由于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及诗人独具特色的审美观照,在其诗词作品中,体现了“阳刚”与“阴柔”两种迥然有异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与张即之同属“南宋书法四大家”,作为理学家的朱熹,对行草书极为擅长,书法婉转妍润,别具一格;张即之则师承家法,以楷书为尚,追摹晋唐,用笔起伏跌宕,充满阳刚之气。二人书法极具对比性,在南宋书坛前后呼应,刚柔相济,行成阴柔与阳刚的交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饱受争议的作家,郁达夫的思想和人格模式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的颓废反映了他人格内部的斗争,在阳刚与阴柔中挣扎。另一方面,他又力图从新的艺术角度,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现实,描绘现实,力掩阴柔。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优美偶图但不是序优美的例子,从而解决了图论中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