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从经验层面立论,认为人性生而好利多欲,在情欲的自我满足过程中,必定引起争夺和混乱,这就自然地不合乎道德伦理的人文理想,显然是恶的.但是人具有心智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够权衡利弊,所以接受了圣人制定的礼义法度,化性起伪,从而完成道德人的实现.荀子在完全向外地诉求道德观念及行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性恶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逻辑困境.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人性论与孔孟有差别,他以性恶论作为基础,强调礼义之"伪".而"伪"是加于"性"才能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性伪合",从荀子"性伪合"的主张做起点,荀子设定了两个目标,即"成圣人之名"和"一天下之功".但是局限于理论的建构,荀子其实是偏向外王事功上作论的,荀子的礼法思想是他理论学说的重心,而礼法的主张受人性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人性学说层出不穷。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论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争议很大。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性恶”论。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存在的基础,他所说的“性”有三层含义;其人性论思想存在多种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人性论并非只是一个"性恶论",其完整架构乃由三部分组成,即性朴论、性恶论和心伪论。具体内容可作如是表述:性者,本始材朴也;恶者,顺性无节也;善者,化性起伪也。由三者构成之体系,明允笃实,圆融无碍,逻辑之严谨,思想之深邃,体系之恢弘,在先秦无出其右,出秦汉亦无来者。  相似文献   

6.
在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本能性和主体性都是有着人自身的根据。本能性是维持人的自身生存的必需条件,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量分界,否则会产生《性恶》篇中所叙述的“乱”。而《性恶》仅仅是苟子在一定历史际遇中的激愤之作,不能完全代表荀子对人性的全部看法。主体性是通过“心”来发挥作用的,同时荀子又十分重视对三代文明的积累的吸收。通过人的主体性向礼的靠拢,实现了对本能性的超越,产生了社会性的人。而“伪”是人的自身要求,是人的主体性对人的本能性的扬弃和超越而达到的。因此,苟子人性论的主题并不是给人性下一个形而上的定义,而是在揭示一个“化性起伪”的内在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战国时代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家各派均表达其对人性的见解。荀子主张性恶说,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文首先探讨了荀子性恶说中“性”的意义,性恶的心理、教育以及伦理、政治上的论证,最后阐述了化性起伪的“伪”及人性由此而出的“心”。  相似文献   

8.
荀子在批判孟子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但人性恶的提出却似乎是性之发用,而非人性之本身.即如此,如何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呢?该文试图剖析看似悖论的问题及何以形成隆礼重法之思想.  相似文献   

9.
唐宋以来视荀子为歧出,认为孔孟一系才是正宗。然跳脱如此框架,破除"以孟解孔""以孟批荀"的框架,重新检视孔子不言之"性"与"天道",可以发现荀子的"性恶论"与"天人之分"其实与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而《荀子》一书之所以集中论述"性恶"与"天人之分"的思维,正是为批驳孟子悖离传统——擅改"性"之内涵并过度强调"天人合一"的内在思维,欲捍卫儒家之正统而不得不做出的批判。这不仅不是儒学之歧途,反倒反映荀子作为儒学正宗的合理性。只要能够正确理解"性恶"是在"礼义"脉络下的"自然人性论";而"天人之分"是"合中有分"的天人关系表述,孔荀学说便无磗格。由此便可以重构儒学道统,建立"孔荀"范式。  相似文献   

10.
孟子和荀子主张的人性论,前者是性善,后者是性恶,但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研究人性善恶属性的基础上,都努力探索如何使人成为善人.孟子是从性善出发,探索如何使人“存心养性“,从而保存其固有的善性,而荀子则是从性恶出发,探索如何使人改恶从善,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化性起伪"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对荀子"化性起伪"的理论作以现代阐释,以性恶论为切入点对其做以阐述,并且从"积、渐"和"礼法"两个角度分析其具体做法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荀子天人关系思想既坚持朴素唯物观念;又渗透反对片面性的朴素辩证思维。他既强调"明于天人之分""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在天者",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应对自然,治理自然;又对象法天地自然,以及天人之间互为始终的联系给予关注。他追求的是"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这就既清算了听天由命的错误观念,又不至陷入"天人对抗"的另一极端。而这又得力于他的思想既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了优良传统,又在争鸣中经受了锻炼,从而不仅能超越前人,站到时代的制高点,而且也给后人,乃至今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其学说中蕴含的道德社会化思想对当今的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荀子学说中的道德社会化思想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5.
孟子、荀子人性论教育思想之浅析张景芝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中,除孔子外,当数孟子、荀子二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比较有影响。虽然二者的教育思想都渊源于孔子,但由于生存的年代以及对人性论透视的角度、层次的不同,便导致了他们对教育作用论述的异同。孟子...  相似文献   

16.
徐娜 《现代教育论丛》2009,(10):72-74,49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其学说中蕴含的道德社会化思想对当今的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荀子学说中的道德社会化思想做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7.
荀子人性论具有双重维度,即欲望之性与认知之性。其性恶论指向欲望之性,且是针对过度纵欲导致社会偏险悖乱而作出的利害权衡判断,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针对人生而有欲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仁义被确认的内在根据是认知之性,但先天的认知能力是价值中立的。价值的大本大源乃是使社会正理平治的"礼义",而"礼义"所代表的社会秩序之"善"内化为主体之"德",取决于认知之性的"化性而起伪"。"化性而起伪"乃是"化"人的认知之性,即化心;而非传统所认为的"化"欲望之性。  相似文献   

18.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张载人性论思想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