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课程研究的基本范式及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课程研究有两种基本的范式: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现代课程范式建立在客观主义知识观基础之上,把课程看作为确定的产品(fixedproduct);后现代课程范式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把课程看作为展开的过程(evolvingcurriculum),两种课程范式在知识观、课程观与师生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对于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后现代课程范式生成于世界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背景下的后现代教育思想,是在对前现代课程观的追溯和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1993年,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出版的《后现代课程观》,被公认为是以后现代视角研究课程问题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研究是对现代课程范式的超越与反思.后现代课程观提出4R的课程建设标准.心理健康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有其特殊的本质.在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框架内,探讨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问题,有助于本课程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相似文献   

4.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引入课程理论研究。后现代课程理论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l,Jr.)的《后现代课程观》最引人注目,下面着重阐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描绘了一幅后现代主义以及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开发范式的图景。多尔首先从科学——神学——生态学而不是美学——文学——政治学的维度对现代范式封闭观的局限性进行了剖析:笛卡尔主义、牛顿主义、博比特模式、泰勒模…  相似文献   

5.
课程研究有两种基本范式: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而两种课程范式又有其不同的师生观,这两种师生观的比较对我国现行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文章从学生观、教师角色转变和师生关系转型三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范式和以"多尔课程观"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范式各有优点的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云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109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进了各个理论领域的变革,课程领域也不例外。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分析现代范式的基础上,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形成了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框架。与现有的课程理论相比,后现代课程观有五个特征: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差异性;合作与交流;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后现代课程观给我国的课程实践带来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主义课程范式的合理性面临挑战时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应运而生。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突出了人在课程中的应有之义,它对于释放人的主体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乃至建构一个合理化的社会体制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也存在瑕疵:过于重视个人和自我人本主义课程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追求自我的完善,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我们不难看出现代课程论的进步与局限。后现代课程研究正是对现代课程论研究的反省和超越产生的。笔者仅通过对生态主义课程范式探讨来揭示生态主义课程范式对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课程研究概而言之有两大范式:现代课程研究和后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需要取长补短,既以现代范式的长项为基础,又汲取后现代范式中的建设性的观点,超越现代与后现代,从而走出课程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知识转型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从现代科学知识向后现代知识转型的两种不同的知识型的特点.与现代知识型相比,后现代知识型主张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偏向性.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知识转型所带来的课程观(课程范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的六个转变.  相似文献   

11.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方面有所超越。通过对具有典范性的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分析,可以认识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为理解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和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现代课程观的哲学根基进行了描述,批判了二元论意义上的知识观、课程观的错误认识,从而揭示了现代课程观的某些缺陷,接下来本文重点描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解释,尤其表述了后现代课程观在哪些方面是优于现代课程观的,以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为出发点,看待、思考网络课程的建设,期望能对网络课程的建设以借鉴和建议。最后本文描述了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的策略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喻春兰 《教育学报》2007,3(3):34-40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两种课程研究范式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而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困境,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教学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滞后的教师文化观、后现代知识观对工具性课程文化观的冲击、多元智力观对工具性课程文化观的激荡造成的.因此,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对现代文化选择与建构,对外来文化批判与改造,确定新课程实施的有效范式,以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论课程评价范式发展的趋向与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短短一百年的课程理论研究 ,关于课程评价的探讨经历了从测验到评价 ,再到评定 (或评鉴 assess-ment)的阶段性发展。[1] 这一发展轨迹揭示出人们对课程评价科学性、合理性的追求中 ,教育哲学观与课程观的内涵嬗变与思维转向。本文将立足于评价“范式”这一中观层面的考察 ,探讨从现代向后现代转换的历史发展趋向与特征 ,以期为课程研究者进一步廓清思路 ,增强对改革后我国课程的驾驭与创新能力提供方向性的启示与借鉴。  一、课程评价“范式”的检讨“范式”又译范型、规范 ,这一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 T.库恩首创 ,从他对该词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国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出版,引起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研究者的关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汲取多家思想精华,对于现代课程观具有重要启示。在阐释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寻找后现代课程理论与思想政治课的契合点,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以为构建有效思想政治课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后现代主义及其课程观念被引入我国并被大多数人所了解、接受,从而进入主流课程研究领域。人们有的在为后现代课程观所倡导的理念感到欣喜和鼓舞,而对于现代课程观多持贬低态度;有的打着后现代的旗帜却行着现代观的实践。我们认为其对现代与后现代课程关系的认识都有所偏颇,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本文将从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现代与后现代课程的联系与区别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外现代教育思想交流为宏观背景,梳理外来教育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价值取向的演绎脉络,简介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观与中国现代生本教育思想的诞生、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与大陆指令型课程范式的形成,重点详论以美国威廉.多尔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近十年新课程理念的崛起,阐述后现代的课程目标观、师生关系观和课程评价观等对新课程的理论营养,由此而引发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评价的关系等多维度的深刻蜕变,催生着教学创造力的一次空前解放。文章最后从中外现代教育思想交流历程提炼出对大陆未来教育发展的若干启示,并深切期待中国教育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为指导,在本土化与后现代等外来教育新思潮的和谐交融中获得更开放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课程改革是现代大学改革的核心命题。以泰勒原理为基础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面遭受到后现代课程观的犀利批评。具体分析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厘清两种课程理论的关系,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关键。现代大学课程改革必须寻求介乎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之间的课程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20.
审美取向的后现代课程观重视生活世界和人的灵性的释放,这种课程理解范式的转变是哲学焦点从理性和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体转移在课程领域的现实反映。审美取向的后现代课程观为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架构了理想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