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东北沦陷时期的报纸文艺副刊,使沦陷时期在东北文学上占较重要地位的副刊文学真实地浮出历史的地表,这种文学史料的有效发掘,为东北沦陷区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沦陷区文学的研究补充了别样的文学图景,使一段被长期遗忘和忽略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脉络,为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为后来研究者整理和保存下鲜活的文学史料,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进行分期的历史命名,究竟是采用"年代",还是"时期",实际上取决于文学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关系.从区域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运动在其阶段性发展中,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这样的历史命名.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新时期文学,主要指“文革”结束后在中国文坛迅速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对此三种文学,评论者很多。我认为,新时期文学不仅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新时期文学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要比它的文学意义高得多。中国新时期文学诞生在十年动乱刚结束这一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中国历史转折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无疑赋予了新时期文学以重大的社会命题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无疑也使得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文学与…  相似文献   

4.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文章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报纸副刊是具有中国特定文化意义的一种版面和媒体形式.探寻中国报纸副刊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基本形态,指出其在奠定中国副刊传统格局、赋予现实关怀意义、培育作家和催生作品上面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报纸副刊起源于清末,走过了100多年的漫长历程,迎来了即将跨越世纪的新时期.报纸副刊在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全新的历史时期,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本文试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述我国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作用.报纸副刊尽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新闻理论上却长期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其原因主客观方面都有,很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一、客观原因是报纸副刊定义含混.《辞海》解释报纸副刊:“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新闻学简明词典》则称:“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而新华社1985年出版的《新闻工作手册》对报纸副刊的定义是:“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读者来信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每天或  相似文献   

7.
一 中国新时期文学,主要指"文革"结束后在中国文坛迅速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对此三种文学,评论者很多.我认为,新时期文学不仅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新时期文学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要比它的文学意义高得多.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30年文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文学经典化问题上却难以界定。通过梳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确立的过程和在新时期面临的颠覆和重置可以看出,文学经典化既是历史化也是当代化的过程。推进新时期文学经典化,对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现状、作家创作和读者鉴赏有着积极意义。新时期30年文学经典的构建,需要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和读者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时,由沈从文主编.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和编辑,沈从文借助<大公报·文艺副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为<大公报>的副刊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种成功的编辑实践,为我们探讨传媒时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李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立足本土,面向历史,深刻地书写了他所体察到的中国人处境中传统的失落与现代的悖谬的“双向煎熬”,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和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学杂志惨淡经营和多元竞争情况的造成,主要是面对市场经济,文学商品化成了最明显的取向,论为花瓶身份的严肃文学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就显得无足轻重。“社会解严,副刊崩盘”。在多媒体与网际网路等传播科技迅猛发展情况下,平面媒体的经营空间便严重受挫。但文学副刊的没落不等于文学的没落。文学副刊的式微,也不等于严肃文学已走到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12.
以粉碎“四人帮”为历史的转捩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新时期的发端,中国人民迎来了社会大变革的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中国作家们的文学观念、思维方式、创作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再到“探索文学”,文学园地里呈现出一派纷繁杂沓的景象。“多样性”、“丰实性”、“多边探索”、“多元走向”……这样一些字眼,常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对新时期文学的现状和态势的概括和描述。新时期文学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有着社会、历史、时代以及文学本身的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中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嬗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新时期文学的审美理想有哪些新变?对此应当如何评价?这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新时期文学的审美理想新变,首先表现为审美对象的变更,即发生了从“英雄”到“普通人”的位移。长期以来,文学创作的目光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这一方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火与血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在急风暴雨的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文学创作理应描绘他们的风姿,讴歌他们的业绩。但是,另一方面,由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报纸副刊与新闻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关系进行研究,考察了报纸副刊的转型对新闻文学的影响,分析了报纸副刊的出路和新闻文学的处境,提出了只有坚守先进文化的阵地不动摇,高举新闻文学的大旗不动摇,才能确保报纸副刊与新闻文学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城市小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的隐匿,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复出,以及在世纪末城市小说表面繁荣的现象进行分析,勾勒了中国当代城市小说运行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文学的发展一直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文学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文化环境氛围的变化,同时,不同时期的文学的产生都受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新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我国发展的特殊时期表现出无穷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社会价值,所以,不同时期的文学又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本文主要探析的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能够更好的了解一下新时期的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并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有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宗良、韦平同志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简史》是一部论述从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开始到新时期文学之初半个世纪中出现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著作。全文从工农兵文艺思潮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历史联系,对新时期文学的惯性冲击等方面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历史功过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仅是全书的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工农兵思潮发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期后,外国文学在我国迎来了历史上又一次翻译高潮.西方现代派作品乘风气之先被大量译介进来,其中以卡夫卡、福克纳和博尔赫斯等的影响为主,在此背景下国内一股新兴的先锋文学力量得以催生.通过分析新时期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探讨其对我国先锋文学的影响以及先锋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对外国文学的接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五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20世纪30到6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多维框架中,做宏观审视,从而寻找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从开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外文学“里迎外合”的产钧。五四文学分娩了30到60年代的革命文学,联结它们的脐带,是文学的功利功能。新时期文学是五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文学的既定向发展,同时又积淀着革命文学30多年单向独进中积累的精华,形成以革命英雄主义文学为主轴的特色。它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学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也是一种价值论意义上的概念.以理性和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自觉追求,同时铸造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商业化浪潮的风涌而至,现代性话语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消解,"渴望堕落""躲避崇高""玩弄文学"等创作心理的凸现,使中国新时期文学又一次陷入迷失而不得不在漂泊的途中行走,中国文学应该有自己的基点.但它的基点在哪儿?  相似文献   

20.
国内学界存在着把生态文学无限泛化的现象,生态文学的概念和在中国的整体发展状况,需要明晰的厘定和清理。真正的生态文学是在现代性困境凸显和现代生态学成熟的特定社会历史和知识语境下产生的,并有着特定价值吁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产生是在新时期以后,与中国30多年呈现的"现代性"快速发展的历史语境相呼应,表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