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所 古汉语的“所”,常见的用法是和及物动词或动词词组结合在一起,构成“所”字词组,这个“所”字词组具有名词的性质,它能象名词那样作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掌握“所”字的语法作用的关键。 (一)“所”和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所”字词组。 ①“所十动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二章》 2.所见皆死牛也。 《订鬼》 3.临丧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 6.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3.
袁东升 《广西教育》2012,(18):60-60
初中语文课本有几篇文章,显示了民本思想的演变。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就认识到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孟子·尽心下》第十四章有“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滥觞。而对于治民固国,孟子更有他独辟的蹊径。在《孟子·梁惠王下》第四章有这样的两段文字:“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日:‘贤者亦有此乐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4.
现行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1课《孟子二章》文后练习题第四题要求学生对“拂乱”等词“加以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显然是把“拂乱”当作一个词语。对此,我有异议,现吐诸笔端,就教于大方。“拂乱”出自课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第二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原文意思看,把“拂”“乱”在这里看作是两个意思独立的词语较为合适,“拂”用来修饰说明“行”,“行拂乱其所为”的朗读节奏应该是“行拂/乱其所为”,这…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注重内敛、不事张扬的民族。《论语》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说:“大道无言,上善若水。”即便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孟子也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只不过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与人辩论。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是形容琵琶女的演技,也常被用作交际场合。  相似文献   

6.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新教材把原来的“听话说话”换成了“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变化。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主要差别是什么呢 ?一、“口语交际”的特点“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听话说话来区别。1 .听话说话常常是单方面的 ,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 ,还要适时接话题 ,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 ,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2 .口语交际比听话说话更具有实用性。口语交际的话题来源于学生生活 ,形式多是当面交谈 ,与生活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8.
李健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36-138
歧义在英语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歧义指“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本文将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蓄意歧义(intentional ambiguity)和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 ambiguity),并分别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孟子章句》中的个词“於”“于”的句法条件及功能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孟子章句》一书中“于”的语法功能为“於”所全部涵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与“于”、“於”相关的词语的词性、用法及演变。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口语交际教学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但的确有的语文教师存在着“重写轻说”、“重读轻说”的弊病,所以,我们要正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对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孟子》共分七篇,二百六十章(也有分为二百六十一章或二百五十八章的)。其中篇幅较长,能够代表孟子学术思想和散文风格的,都是“具有个性的对话体的论辩文字”(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247页)。这部分约占全书总章数的五分之二;那些由孟子个人单独发议  相似文献   

12.
张光顺 《语文知识》2001,(11):46-46
“集大成”一语源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系孟子  相似文献   

13.
“章”字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章”字的字源结构,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许慎《说文解字》:“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据我们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等先秦古文献的考察,以“乐竟为一章”的用例罕见,许说颇为可疑再从字形看,商周古文字中“章”字作(乙亥毁)、(竟)、(颂),并非“从音,从十”结构,因而古文字学家均不赞同许说。“章”字的古文字构形及据究竟是什么,诸家说法歧出。如:1、林义光说:“(章)本义当为法,从辛。辛,罪也。以‘王束之;以约束有罪也。”2、高田忠周:“十,甲古文同形”,“…  相似文献   

14.
管理参谋──会计志华“会计”一词远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出现,它的含义主要是指对收支的计算和记录,也有考核的意思,会计作为一项计算、记录和考核收支的职业或工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孟子》记载:“孔子偿为委吏矣,委吏会计而已矣。”而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  相似文献   

15.
一、字形推断法 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进而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增添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可见,口才训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因此,在低年级教学、生活、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愿意说话、学会说话、  相似文献   

17.
"知人论世"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对万章讲这段话,意在通过书、人、世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古代交友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后世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广泛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阅读与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桂卿 《甘肃教育》2007,(3X):31-3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在各课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拓宽口语交际的训练渠道。要建立一种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口语交际”观。  相似文献   

19.
谈谈“关于”与“对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与“对于”这两个词在言语交际中,尤其在书面语中是个使用频率比较高、交际功能比较强的词,在教学中,人们对两的区别往往仅凭传统语法作中一些不甚明了的解释,因而,有必要对二的异同予以深入探究。自从胡裕树、范晓(1985)提出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以来,运用三个平面理论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已被广泛应用,此中,笔也打算浅做尝试。  相似文献   

20.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183;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