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文重 《留学生》2010,(11):40-40
美国公共外交是美总体外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美国政府针对世界其他国家民众采取的对外宣传和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也包括那些受美国政府部门指导或资助的美国非政府组织针对外国民众进行的相关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对外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价值观,增进外国民众对美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对外政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共同号称“四渎”,是四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中,长江与黄河历来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和母亲河,其地位无比崇高.但近年研究考古却发现,文化历史也有自身的盲区和失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悠久、最应享有尊崇地位的河流应该是汉江.只是汉水固有的历史文化光芒被长久地、偏执地遮蔽起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3.
1.特寒里亚国王阿塔玛斯和王妃涅佩拉有一对双胞胎儿女,哥哥叫普里克思,妹妹叫赫蕾。2.可是,阿塔玛斯王为了迎娶特贝国公主伊诺娃,将涅佩拉王妃赶出了王宫。4.于是,她收买了占卜师。红领巾2007.35.占卜师向阿塔玛斯王撒了一个谎。娃王妃6.阿和塔占玛卜斯师王的虽劝然说不,最愿终意同,可意是了经。不住伊诺占卜结果显示,若不将前王妃所生的孩子献给众神之王宙斯当祭品,众神将在特寒里亚国降下饥荒之灾。好吧,为了国家和人民,只好牺牲我的孩子了。7.涅佩拉王妃得知消息,来到宙斯的神殿,向宙斯求救。伟大的众神之王,请救救我的孩子,不要让阴谋…  相似文献   

4.
谭蓉蓉 《考试周刊》2012,(33):15-16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在阐释翻译活动与文化交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翻译对推进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充分认识翻译的跨文化意义,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翻译活动为媒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和中国文化的外译,在交流对话中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5.
现在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力图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但它们的主要目的、主要目标以及应用范围却各不相同。把文化教学穿插到中专生的外语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和面向社会工作的能力。文化策略被认为是学习者获取外语或第二语言交流中需要的社会文化能力的一种颇为有效的方式。通过运用外语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角色扮演可被视为社会文化策略训练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记,是生产活动和人际交流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研究对象。一个城市的地名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能够解读出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以及先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愿,对于当地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的历史课堂常常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略学法的指导。课堂往往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的活动,大多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如今在历史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双边互动,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史学交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质,也是史学生命力之所在。关注史学交流,开展对中外史学交流的研究,不仅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在当今,也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开放性格局的形成,颇具现实意义。鉴于此,本刊在今年特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广智教授主持《中外史学交流》讲座,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赋予很强的文化性,被视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文化具有可译性,只是存在一个可译性限度问题。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该充分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旅游,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越来越在世界上引起人们的兴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活动的足迹越来越广泛,异国旅游日益成为旅游的重要内容。其中,不少旅游者将自己在异国旅行游历或参观考察中的所贝所闻写成文字,由此产生的作品就是异国旅游文学。①选定这个特特的视角之后,我们便会发现,不但旅游文学,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王韬是一位先驱性人物。他于1867-1870年间在西欧的游历被后世的研究者普遍视为其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游历本身也是近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事件。然而,在事后的文本叙述中,王韬夸大了游历中个别事件的意义;后世的研究者受王韬叙述的引导暗示,再加上考证困难、习惯思维的影响等因素,也往往放大了这些事件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历史意义。本文即以王韬曾置书英国的事件为例对上述现象进行剖析,试图还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2.
张妍 《教育教学论坛》2013,(11):140-141
演讲是演讲者通过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活动,演讲能力常被视为交际的必要能力。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深化,英语演讲业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用国际视野完善哲学思维、整合社会活动技能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中经典的演讲理论和案例,探索提高英语演讲水平的方法,力求成就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建设从狭义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来说,涉及到从校风建设到校园活动,从学风建设剑校园宣传,从学校荣誉感培育到社团建设等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奉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不仅是一项双语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活动。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只有将语言知识与文化融合,才能达到民族间的真正交流。本文着重从中西方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理解与思维等方面研究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在文化的研究中都将翻译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等效转换,甚至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解码和编码活动。文化中心理论是文化中心主义的核心内容,在跨文化翻译的研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和交际活动也具有干预作用。不过无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者对待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始终要保持平等的态度,只有从主观上克服不平等的文化心态,才能从根本上更好的完成跨文化翻译。文章主要以文化中心理论为基础,从价值观念、宗教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跨文化翻译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法律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的支配法律实践活动的群体性法律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被社会化的过程或方法.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法律的现代化,不仅是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交流、融合与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交流、融合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致力于在本土法律文化的发展中体现法律文化世界性潮流的方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傅安辉 《凯里学院学报》2013,(4):F0002-F0002
侗年是侗族的传统年节,是侗族家人团圆、祭祖、庆贺丰收的日子,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承载着侗族许多历史文化信息。2011年侗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保护侗年文化,宣传侗年文化,交流侗年文化保护工作经验,探讨侗民政府主办、榕江县人民政府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黔东南州文体广电局承办的贵州省侗年文化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  相似文献   

18.
文化定型(stereotype)是近年来社会学及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商务英语文化交流领域中,被视为阻碍与促进交流的双刃剑.本文着重介绍文化定型在商务英语文化交际中的积极心理效应,如:可以帮助交际者简化认知,降低焦虑,激发跨文化交际动机等等,以趋利避害,使文化定型在商务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健  刘明星 《考试周刊》2014,(34):37-38
剑是一种短兵器,它主要的用途是战争、习武、防身等,常被人们赋予“百刃之君、诸兵之帅”等美名.除此之外,剑还有更加值得宣传与推广的地方——剑文化,比如:剑被帝王视为权力及地位的象征:剑被道家视为降妖与杀魔的法器;剑被文人视为气质和性格的标志,等等.然而,剑还有更鲜为人知的象征,那就是它代表男子的性器官.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文章就此作阐述.  相似文献   

20.
贝部字研究     
贝部字统指含“贝”件字。在中华汉字里,贝部字为数不少,且都与社会商贸财物有关。它们分别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价值观念的表征,商贸活动的实录,风俗人情的写真,物欲流向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