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的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是德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所谓社会适应性 ,是指德育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与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相适应 ,也就是说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个体适应性是指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个体品质发展需要 ,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育和引导 ,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品质 ,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坚持高校德育的“双适应” ,是为了实现德育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和个体人格完善的双重使命 ,二者缺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我国社会变革、转型和大学生的心理、思维、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必须作出创造性的适应性选择──增强社会适应性,即从社去实际出发,切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育大学生之德;增强个体适应性,即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切实提高可接受性,以服务于和促进德育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实现德育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的优化统一,如此方能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要准确把握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实现高校德育的发展目标,就要深入地研究高校德育本质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论为依据,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的高校德育本质应是发展本质、关系本质和实践本质的统一,即坚持适应与超越的一致,坚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间的平衡,坚持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原则和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合理的终极教育目标,才能确保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进行,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进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提升其科学化水平中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调整思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二是要拓宽服务保证的领域与空间,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与覆盖面;三是要坚持有机"结合"的辩证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学意义上说,"适应性"是指教育主体根据客观的当前要求、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能够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和改变自身的特征的能力。高等教育系统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自动调节、优化结构来恢复稳定状态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高等教育适应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的"适应—不适应—适应"的过程。西部高等教育现况是:高等学校数目少、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小、竞争力低;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错位现象;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不均衡,专业设置失衡。因此,增强西部高等教育生态适应性必须构建"政府主控、社会主导、高校主体"的长效运行机制,促使西部高等教育与生态环境的真正适应。  相似文献   

6.
加强高校德育的个体适应性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高校德育的个体适应性的构想龚海泉,梅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要求愈益强烈,个体成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这种新情况,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在促进大...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的价值理念是高校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德育效果的优劣。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德育理念及其方式等方面推进高校德育创新,努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对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德育创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而高校德育在此过程中担负着推动作用、精神动力作用.本文探讨高校德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不断追求德育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增强其实效,从而成为社会整体和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其实效性关系着高校德育的成败。由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价值观冲突导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以及高校德育存在流于形式忽视实效性的状况,使得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面临困境与挑战。高校德育要取得实效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完善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其实效性关系着高校德育的成败。由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价值观冲突导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以及高校德育存在流于形式忽视实效性的状况,使得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面临困境与挑战。高校德育要取得实效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完善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实现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德育教师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运用穿插模式教学、着重讲解经典论断、合理运用视频资料、重点解读当前热点问题、坚持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等方法,以求增强"概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枯燥乏味,使他们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学理论,实现科学理论进大学生头脑,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同时又使科学理论实现现实化与具体化,增强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意识,真正发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弘扬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依据,并且指导着主体性德育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要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和大学生发展需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基本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求真务实,在增强主动性、提高针对性、讲求实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要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和大学生发展需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基本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求真务实,在增强主动性、提高针对性、讲求实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依据,并且指导着主体性德育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90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90后"大学新生在给大学校园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虽然"90后"大学新生具有善用网络、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等特点,但入学后,容易在心理、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管理工作机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措施,帮助其实现角色转化,增强其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实践对德育模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是道德发展的天然"关系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必然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通过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能够更真挚、更鲜活地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德育模式,纠正对"灌输"模式的片面理解。高校德育并非道德原则的单向"灌输",而是做出理智的道德选择的逻辑基础,德育重在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唤醒个体自我对美德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适应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有两种不同的适应观:适应社会需要价值取向和适应个体需要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取向: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和个体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存在诸多局限性,表现在高校自身专业的缺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会导致“无效供给”现象,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有失教育的公正性,以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应走向个体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个性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个性化的表征主要有:高校内部管理的个性化,个性化的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旨在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为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关心和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有利于提高实效,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探索科学的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平等、互信、互动、互助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设一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积极建构"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欣  李忠艳 《考试周刊》2010,(49):215-216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重要措施与必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应试型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转化,高校的社会实践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指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东北林业大学在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和谐、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其底蕴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精髓,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益于学校与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