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教材传统的经典篇目,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这一史实。作者取材精到,构思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提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从丈学角度看其史料裁剪的艺术、比照映衬的手法、简洁精练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是从军事角度看其战略防御原则,都极具丰富的内涵,是学习的典范之作。如若从文中不同的角度来读,课文还会给人多元化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全班:鲁庄公、曹刿。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全班:长勺之战。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生(1):战前、战中、战后。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全班:(大声)敢。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  相似文献   

4.
候慧章《〈曹判论战〉中的‘加’字》一文,将“弗敢加”的“加”字训释为“变”,即动词改变之义,欠妥。因为:1.“加”的本义为“诬枉夸大”;2.“加”的引申义中不含有“变”的意思;3.“弗敢加”的“加”字用的乃是本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曹刿论战>中"败绩"一词出发,对现行一些文学作品选、辞书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解释提出质疑,并利用古文献及大量例证来证明"败绩"释为大败、溃败有失准确性,应释为车不能循迹而行,致使辙乱而颠覆.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的传统课文,近些年一直选编在初三语文课本中。不论是过去的教材还是新课改后的实验教材,对"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和"公与之乘。"的注释都是一样的,课文中把"加"解释为"虚报","与"解释为"和",可是根据春秋时期的礼来说,这种解  相似文献   

7.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8.
黄刚 《现代语文》2009,(11):51-52
《曹刿论战》以其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生动,且要言不烦,堪称《左传》中的名篇,也是很多版本的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都喜爱收录的一篇文言文。《左传》对战争的描述很是独到的,然而《左传》到底不是军事史,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当前文言文教学情况不甚理想,与教师往往采取固定的备课模式不无关系.结合《曹刿论战》课例,重点从教师视角、编者视角、学生视角阐述文言文备课要关注的角度,以期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主持人吴老师:上节课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庄公同学们当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他寡谋少断,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指的就是他;一种认为他有谋有智,长勺之战大败齐军,作为主帅功不可没。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让双方的见解充分接受挑战,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准备一场小型辩论赛,辩题为:庄公有无“远谋”。正方观点是:庄公无“远谋”。主辩为殷秀平同学,助辩何孔明、何大静同学。反方观点是:庄公有“远谋”。主辩是程国香同学,助辩方习贵、何钱源同学。现在让你们智慧的花朵在赛场上绽放,让…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教材对“以蠹贫”的注释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此注可能来源于下面两种解释:①释“蠹贫”为“因吏胥所蠹而贫”(清代吕湛),②释“蠹”为“蛀虫,借指里胥”(《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相似文献   

15.
黄汉贤 《中学文科》2006,(12):78-7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参》这样分析《曹刿论战》的主题:这篇课文以具体的史实阐明必须取信于民。运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仔细思考后,觉得此说欠妥,不符合文章实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17.
杨世秋 《广西教育》2011,(11):40-41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课文中释“少益耆食”为:“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按,在古汉语中,“益”可释为“渐渐”,如《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又《汉书·李将军列传》:“汉矢方尽,(李)广乃令士持满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也,渐也。”但将“少益耆食”释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并不妥。这牵涉到对“少益”的正确理解。其实,“少益”属同义并列复词,也作“稍益”,释为“稍微”或“渐渐”,而不能释…  相似文献   

19.
【课标·教材·学情】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