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名琛的悲剧及原因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叶名琛任两广总督,兼任对外交涉事务的钦差大臣。一八五八年一月五日英法联军侵占广州时被英国侵略军俘虏,后来被送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年后客死在那里。时名琛的悲剧结局,在当时被讥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嗣后,这“六不”成为评论叶名琛之根据,或以“六不”定论为妥协投降。然而,造成叶名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叶名琛本人在这个悲剧中应负什么责任?叶名琛到底算不算妥协投降?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叶名琛这个人物,给历史人物以适当评价,我们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愿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同志。 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叶名琛的悲剧,是清政府当时的对外方针造成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道光皇帝制定的  相似文献   

2.
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英军所俘,客死他乡。关于他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一个投降派,但本文主要通过当时中国士大夫普遍的文化心态加以分析,找出导致叶名琛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国侵略者俘去,这在当时不能不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因此尚在侵略者拘禁中的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广东巡抚柏贵等随即将广州城失陷、叶名琛被俘事联衔驰奏清政府。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则不仅在叶名琛被俘的当天就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敦报告了这件事情,并且在日记中也作了记载。另有当时的南海县知县华廷杰也曾据其亲经目睹写成《触藩始末》一书,对叶名琛被俘的经过叙述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主持广州战事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是马克思笔下的两个中国人其中的一个,也是清代中国的高级官员被外敌掳走的唯一的一个总督大员。广州陷落,总督被掳,国人把种种怨愤自然地加到叶名琛的头上,文人们更把他讥为“六不将军”。然而,马克思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却给叶很高的评价。叶名琛到底如何评价?他是否“不战不和不守”?他又为何甘做英人俘虏?这实际上是些未解之谜。本文对这些问号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六不”总督叶名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名琛 (1 80 7~ 1 85 9) ,湖北汉阳人 ,道光进士。1 847年升任广东巡抚 ,上任不久便遇上了英人欲强行进入广州城的事件。由于叶名琛采用强硬的态度对待侵略者 ,很快被赐为一等男爵。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他既不积极备战 ,也不作英勇抵抗 ,被俘后也不屈膝投降 ,最后客死他乡 ,给后人留下了“不战不和不守 ,不死不降不走 ,相臣度量 ,疆臣抱负 ,古之所无 ,今亦罕有”的笑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英法为扩大在华的既得利益 ,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其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 ,但刚刚升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却对此不理不睬 ,不作任何战守准备 ,…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虎门销烟,反抗侵略,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叶名琛因亚罗号事件,城破被俘,为世人所唾弃。两人的后世评价可谓大相径庭,有些偏错。文章通过对叶名琛和林则徐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林、叶二人作为封疆大吏都具有典型的爱国思想,后人对其不同评价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29页“历史纵横”提到叶名琛时仍然突出其“六不将军”的恶名,类似观点还有很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此学界早已形成共识。两广总督叶名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重要人物之一。他身负清朝外交重任,但战败身陷,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屈辱的一页。清政府对他大加斥责并将其立即革职,英法侵略军也以“叶钦差办理公务不协”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辩护,晚清名士薛福成讥评叶名琛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从此在民间留下了“六不将军”的恶名。这种评论并不公允。澳大利亚的黄宇和利用被掠到英国的“广州档案”等大量史料,经过8年的研究,在1974年著成《两广总督叶名琛》一书,为叶名琛进行了全面的辩护。对此内地学界没人反驳,还是继续“挺叶”。经过学界长时间的努力,比较真实的叶名琛逐渐浮出水面,兹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加以总结,以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伦敦新闻画报》上,时任两广总督兼理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的叶名琛备受关注,其名字反复出现数十次,横跨时间七年多。他被冠以如下污名:坚持强硬顽固排外立场,对英国外交人员的要求无动于衷;善用虚与委蛇迂回手段,在对外交往中采用沉默态度,拖延回避;奉行残忍嗜杀的暴虐统治,处决数以万计的起义者,悬赏刺杀英国人。《伦敦新闻画报》对叶名琛的污名化,紧密呼应了英国政客的政治立场并为英国的鸦片贸易和海外扩张服务。  相似文献   

9.
叶名琛在广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论著把叶名琛描绘成一个虚骄自大、昏愦愚顽的封建官僚形象,甚而定性为投降派,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把叶名琛放在当时的环境中重新加以考察,从叶名琛在广州十年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叶在一定程度上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的,他在广州战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对他作完全否定的评价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10.
提到叶名琛,大多数人会想到那句有名的顺口溜——“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然而,仔细想想,这句顺口溜想说明什么?如果叶氏不战、不守、不以死殉国应该批判,那么不投降、不逃跑、不与敌人妥协,这不是值得称赞的优秀品质吗?难道大敌当前弃城而逃,或屈膝投降反而值得肯定吗?这样的自相矛盾,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句顺口溜是怎么来的?叶名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存在教材分量重和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课外无复习时间的矛盾。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师就应当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力求当堂巩固所教知识。现就《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谈几点体会。、掌握住《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的基本线索和关联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有关于中国近代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的介绍。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联军委员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后来听过应聘大学生的试讲和一些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讲解也发现相当一部分人把“联军委员会”讲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这是一个误解。但有些老师仍说,这一结论是从课文上下行文得出的。笔者就课文表述与语言教师探讨过。课文是这样描述的:“(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柏贵降敌。英法联军在广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成立了联军委员会。柏贵仍任原  相似文献   

13.
周建华 《四川教育》2007,(11):35-36
【案例】:八年级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片段。师:你们了解圆明园吗?生:它是清朝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建筑宏伟奢华,有数不清的珍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成为废墟。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似乎显得不太重要。从教科书的编排上看,人民版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仅用辅助表格"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列举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信息,正文基本未涉及;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29页"历史纵横"提到叶名琛时仍然突出其"六不将军"的恶名,类似观点还有很多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此学界早已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英国对华交涉全权代表的称谓在各种文献中的表述不一,大多也不正确。  相似文献   

17.
黄清娟 《文教资料》2011,(28):88-90
1855年夏,广州旧巷"法场地"被杀洪兵义军犯人七万五千人,留美归来的容闳博士在回忆录中把当时的惨状加以叙述,叶名琛因而落得"杀人魔王"的骂名。作者以容闳的描述为切入口,借助史料记载理性分析,希望藉以印证历史上较为真实的叶名琛,对容闳和柯克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对国人对待历史及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进行个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一九七八年出版了。第一册里面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九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八里桥大战图片说明是:“北京东郊八里桥”。这种说法,含混其词,不具体准确,容易使人误解为八里桥就离北京城八里,属“北京东郊”。事实上,八里桥当时不是在“北京东郊”,离北京城八里;而是在通州,距通州城西门八里。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15页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 ,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应是 185 6年 10月至 1860年 10月 ;而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则是在1860年 11月。这样 ,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则不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因此《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第 3 1页练习题第一题的答案就不应把中俄《北京条约》列入。中俄《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吗?$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尹国涛  相似文献   

20.
自民国年间以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营口替牛庄开埠"之说流行甚广.本文通过梳理牛庄口岸变迁的历史,确定没沟营与牛庄之间的正确关系;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文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没沟营筹备开埠的实践以及对密迪乐考察牛庄的分析,从而得出,"营口代牛庄开港"之说不但在档案文献中没有记载,而且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应该属于伪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