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找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部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 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2.
就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前苏联的克格勃是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特务机构;可是对于美国记者理查德·瓦莱里亚尼来说,感觉就大不一样,因为在20多年前,他在一名克格勃高级特工的帮助下,获得一则独家新闻,一举轰动美国。下面是瓦莱里亚尼的回忆: 1967年,我是美国广播公司(NBC)新闻部驻华盛顿的记者。那年6月,我顶替休假的驻白宫记者雷·谢勒报道了一个星期白宫  相似文献   

3.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 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白宫  相似文献   

4.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7年12月7日抵达华盛顿,同里根总统签署中导条约。美国对这件大事有什么反应呢?记者发回的特写《首脑会晤前夕的华盛顿》(见1987年12月7日《新华社新闻稿》),就这一问题作了回答。美苏首脑会谈是举世瞩目的大事,美国公众更不例外。记者通过描写12月5日的公园集会的盛况说明首脑会谈的重要。“来自全国各地的和平组织的成员约3000人……在白宫对面……公园集合,然后手拉手组成一条‘人桥’,从白宫一直延伸到……苏联驻美国使馆,……一批儿童把鲜花送到白宫和苏联使馆,  相似文献   

5.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一白宫新闻发布室的门前.微笑着迎候我们这个赴美访问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已经76岁高…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奥运会前夕采访布什总统,是中国十多家媒体常驻华盛顿记者的共同心愿.于是,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首席记者的牵头下,我们开始与白宫联系并提交了采访申请,等待着白宫的答复.我们知道,中国记者集体采访布什总统不容易,因为这次他不是单独访问中国,所以通常会把几个国家的记者拢在一起接受采访,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一两名记者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8.
一名运动员一生能参加一届奥运会就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对于体育记者来说,一生能采访一次奥运会,也是足可引以为幸的。2000年9月,有16名浙江记者在悉尼采访第27届奥运会,其中我一人申请到了组委会颁发的正式采访证;比起其他15位同行来,我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工作便利条件,这就更让我感到荣幸。 但是到了悉尼,这种荣幸便很快化成了压力。因为,即使有了这张证,在全球奥运会的正式记者  相似文献   

9.
白宫首席发言人的工作,是件绝妙无比的工作,任凭什么诱惑也不能让我放弃这段经历。——白宫前发言人拉里·斯皮克斯 1981年3月30日。里根入主白宫刚满10个星期。午饭后,白宫副发言人拉里·斯皮克斯请示他的顶头上司吉姆·布雷迪:“是你随总统去呢?还是要我去?”原来,里根总统定于当天下午在劳联——产联建筑业工会全国会议上发表演讲,地点是华盛顿希尔顿饭店。“还是我去吧,”布雷迪告诉斯皮克斯。就在这一天,一位名叫辛克利的青年在希尔顿饭店开枪行刺,里根负伤入院,但不久便痊愈,而他的  相似文献   

10.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1.
1993年9月13日早上6点,熹微中的华盛顿显得美丽而安宁。虽然还沉浸在夜晚的梦中,可坐在分社同事王楠驾驶的车上,我惺忪的双眼却直盯着前方。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于中午在美国白宫南草坪签署举世瞩目的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宣言。白宫新闻办公室要求,参加采访的记者必须早上7点30分之前从白宫西北门进入白宫。 背着摄影包、300mm镜头、拎着独脚架,我忐忑不安地走到白宫西门里的栅栏外,向栅栏里的一位负责人递上我的美国国会记者证。因为我到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才一个多月,这又是我第一次进入白宫采访,所以白宫电脑里还没有我的  相似文献   

12.
韬奋先生叫我写“怎样做新闻记者”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为难。因为照我做记者九年来的经验,深知“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好像非常容易,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自己愈做愈感觉到困难。从前随便就可以动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本名叫《议事日程——克林顿白宫内幕》的书,在美国引起舆论界一片观注.该书一一列举了克林顿入主白宫前的豪言壮语,坐上总统宝座后在挫折、气馁、灰心气氛中难以兑现的种种鲜为人知的事实,字里行间一再形容克林顿“只是一个稚嫩的小孩子.”它的作者是老牌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如果是别的记者批评克林顿,那倒还无所谓,但伍德沃德批评他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伍德沃德早在1972年他20岁出头,在美国私人报纸《华盛顿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谢湘1996年10月,我随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考察和访问。在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等著名的新闻机构,并在白宫会见了当代著名女记者———合众国际社驻白宫女记者海伦...  相似文献   

15.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16.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17.
过去曾有人对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雅号,现在也偶有所闻。我想,如果把无冕之王理解为记者至高无上,谁也惹不起,这当然是不对的。人民的记者绝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不然的话,记者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如鱼离水,记者也就不成其为记者了。但是,我认为,从采访的角度讲,记者应以“无冕之王”自勉。正因为头上没有乌纱帽,所以采访谁就可以和谁的“冕”一样高,就可以和谁“平起平坐”,谈得拢,说得上。用我自己总结的话说,就是“记者采访时见大官自己不小。见老百姓自己不大”。我觉得,没有这个能大能小、能官能民的思想作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的一件小事,曾使我生了好一阵子气:某部门向新闻界宣布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并且相约在某个时间同时发表,正在各新闻单位作报道准备的时候,一位记者“脱颖而出”,抢先作了报道。这自然引起同行们的愤慨。用一些记者的话来说:“把我们都给涮了!”我虽然未参加报道,但受报社的委托,对发布新闻的单  相似文献   

19.
1971年4月25日,尼克松提前结束度假返回白宫。因为他在戴维营忽然获悉一件事,就是宋子文先生于24日晚在旧金山不幸逝世。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见到尼克松后,探询地说:“莫非宋子文的死,与我们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