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顾一下我自已,应当说我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是从对于“视知觉”的关注开始的。还是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性的短文,题目即《论文学艺术家的“看着写”》,这是一个充满奥秘而且强烈吸引了我的课题。多年后,我又曾写下过《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艺术创造中的变形》、《黄土地上的视觉革命》等文章。其中在《美术》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把读杜林的著作比作啃酸果,他在《反杜林论》三版序言中说:“在一年以后,我才下决心放下其他的工作,着手来啃这一酸果。”恩格斯之所以下决心要“啃这一酸果”,那是批判杜林的需要。当前我国一些理论文章和学术著作没人看,或皱着眉头看,或咬着牙看,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些“酸果”。有的作者自命不凡,矜耀身份,故意把文章写得艰深玄奥,似乎“因为这可以使他特别的尊严”。(鲁迅语)有的为了掩盖其理论的肤浅和观点的错误,或闭门造出一大堆谁也并不懂的所谓新概念,或搜索枯肠去寻找那些艰涩冷僻的字眼,或夹杂着“半文不白”、“洋腔洋调”,以此来自炫高深。孰不知,这些诘屈聱牙酸腐不堪的货色读者是不买帐的。然而,申自强先生的美学专著《艺术观照的审美性》一书给我的感觉,却不是啃酸果,而是嚼橄榄了,而且越嚼越有味道。这味道,当然首先出于理论的建树,结构的严谨,但归根结底还是在语言的运用上。阿·托尔斯泰说:“思想只能表现在唯一的一句话里……应当努力求得这唯一的  相似文献   

3.
赵微 《山东教育》2006,(10):63-64
李希贵在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用他的亲身实践展示了教育“理想国”的真实生态,在他亲自经营过的每一所学校里,素质教育“风展红旗如画”,师生共同演绎生命与成长的精彩,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尽情地“自由呼吸”,令广大师生心驰神往,后悔没有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成长。  相似文献   

4.
李希贵在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用他的亲身实践展示了教育“理想国”的真实生态,在他亲自经营过的每一所学校里,素质教育“风展红旗如画”,师生共同演绎生命与成长的精彩,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尽情地“自由呼吸”,令广大师生心驰神往,后悔没有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成长。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李希贵先生的学校里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的又一力作《学生第二》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读完第一遍,觉得这是一本“管理高参”;读完第二遍,觉得这是一本“创业宝典”;读完第三遍,觉得这是一本“成功通鉴”。每读一页,呼吸便觉…  相似文献   

5.
如果要评述现在的中国语言学,恐怕绕不过申小龙的中国文化语言学。虽然从事文化语言学研究的,不止申小龙一人;而申小龙的研究也不限于文化语言学,但申小龙因文化语言学而大得其名,文化语言学因申小龙而大张声势,却是无疑的了。奇怪的是,申小龙的语言思想虽然知名度高,可无论是反对者还是赞成者常常是晓其名而不知其实,多误解而少理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历史 ,上下几千年 ,悠久而连贯 ,又枝蔓繁芜 ,盘根错节。故研究中国史 ,通识尤难。历史通识 ,一是指贯通的见解 ,一是指独到的思想。见解是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把握 ,思想是对历史事实之意义的思考。概括而言 ,前者为“学” ,后者为“思”。孔子说 :“思而不学则罔 ,学而不思则殆。”学与思 ,相辅相成 ,有如鱼水。学要贯通 ,思要独到 ,亦须学而思 ,思而学。然而 ,道理明白 ,做到却极不易。近读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 ,甚为先生对中国史之通识所折服。先生论史的特点 ,是先立其大 ,又一定从源头上讲起。如先…  相似文献   

7.
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看《黑猫警长》的动画片吗?现在老师就放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请你告诉大家:黑猫警长是根据什么破案的?生:黑猫警长是根据“一只耳”的脚印破的案。师:动物可以根据脚印破案,人也可以,而且人还可以根据指纹来破案。那么,你们想了解有关指纹的学问吗?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研究一下指纹的奥秘。评:将学生熟悉、喜爱的动画片带进课堂,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研究的主题,亲切,有趣,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探究指纹的兴趣和欲望。二、拓印指纹师:通过学习,谁愿意说一说:什么是指纹?生1:手指尖的图形就是指纹。生2:…  相似文献   

8.
陈武 《安顺学院学报》2012,(4):74-75,136
《深度心灵奥秘的探索》是我国近年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研究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它不仅述评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42部(篇)重要著作和134个术语,还对其在世界范围、尤其对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影响以及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进行了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9.
作为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教授,林焕平先生深受人们的敬重。对他有更深了解的人知道,林焕平还是一个著作等身的著作家,他的著述不仅有文艺理论专著、专论和文学批评,有现代作家研究和日本文学研究的沉厚之作,而且还有为数不少、有较高质量、较大影响的文学创作成果,如小说、散文、诗歌等,甚至他还在三四十年代写过一批数量可观、脍炙人口、影响很大的国际时事政治评论文章。如1940年日本侵占海南岛,林焕平当即写了一篇《日寇侵占海南岛是太平洋上的九·一八!》,由当时的民革社发到香港各报及海外各地的华侨报纸,这些报纸绝大多数都刊登了。又如1945年11月,林焕平在贵州赤水写了一篇《向麦克阿瑟元帅敲警钟》,发表在重庆《文汇周报》上。这差不多成了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堪称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欣赏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就像朦胧的梦幻,就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在这诗情画意里,蕴含了作者在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充分展示了“美文”的审美价值:一、《荷塘月色》展现超脱的自然美景《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作者集中笔墨描绘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动人的景致,并给人创造了一个似诗似画的人间仙境.月下的荷塘,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一幅形式和谐的画卷.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文字中,我们没有见到“月色”的字眼.却在动态的景象中和静态的画面上,感到淡淡的月光的存在.这月光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的丰姿,荷花的情态以及被微风掀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的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显然也就是月下的荷塘了.静态  相似文献   

11.
吴冠中是很有成就的美术大师,散文也写得很好。《观瀑》一开始从我国传统山水画常以瀑布入画说起,并以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画为例,说明无论老少,都喜欢观瀑,画家也每每以此为题材表现之,因为瀑布的流动之势容易成为“画面最活跃的命脉”。接着作者从画家喜欢画瀑布,写到游人喜欢去  相似文献   

12.
梁衡的散文创作道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现实进程,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执著的理性探索精神。结合时代政治、文化的需要反思人文精神的内蕴以及散文内在形式、语言的革新,是梁衡散文理性探索的一个突出特点,从而使他的作品在表述视角上具有浓郁的文化生态意味,并且由此带来的作品风格在当代散文创作领域也很独特。本文从理论视野出发对梁衡的散文创作道路进行宏观读解,对其创作内在变化,理性探索的意义及理论启示等方面给予了概括性揭示。  相似文献   

13.
当清风吹醒春日的花朵心便随白云一起在天空仿徨整日徘徊于青山绿水年轻的生命在阳光下成长夜莺声声穿透竹林的静寂烟杆黄黄诉说岁月的苍凉仰望夜空凝视那朦胧的月亮愿意听一个人在远方为自己歌唱歌唱为了你歌唱为了你心中却有了淡淡的忧伤至亲在优愤中哀亡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难道我的笑容你此刻已全忘每一个日子都饱含我切切的梦想梦想一个童话的夜晚能再听到那真情的歌唱丹扭点评:娜讥现代诗故少菊味,邓窗的这首诗却出人意抖。盔书碑每忘价,娜移间百己执尧那个纯美的湘茜奋率里劝革草,一样竹沈费怅俩一样的多价拐感~。:真的很有味!歌唱—…  相似文献   

14.
探索创作心理的力作——读《创作个性论》丁云亮(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芜湖,241000)文艺心理学作为文艺学的重要分支,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个艰辛、曲折的发展过程。先是国外观念的引进、著作的译介,中途的不幸夭折,至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中...  相似文献   

15.
我有幸拜读了李争光先生的理论专著《歌词创作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不时被其中新颖的体例,不俗的构思,严密的逻辑论证,精彩的举例以及那如骏马就坡一发而不可收的酣畅文笔所激动,我虽不懂歌词创作,但一股不可抑制的欲望推拥着我,使我拿起了笔:我要为这本不俗的著作写点儿什么。  相似文献   

16.
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过程与产物的主客观效应。《审美间体》一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审美间体"这一全新的思想模型,有助于克服迄今为止美学研究所呈现的主客二分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片面性,有利于拓展与提升美学研究的客观信效度与理论解释力品格,对美学以及神经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抒发对乡土的眷恋和淳朴的生活向往,以含蓄的心境,朴实的语言,纯朴的感情内涵精神去描绘乡村的生活.不仅要注重表现生活与感情,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语言的传达.对乡土题材的热恋,对农民题材大师的崇拜,我创作了《晨曦》作品.积极提高自己的油画创作语言和文化修养,努力挖掘本民族农民独特的艺术成果.保持正确的创作心态,满腔热情地创造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农民作品.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小说集《传奇》对沪港社会凡俗人生的艺术观照,形成此独特审美选择的原因是好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人生观、历史观和对现代人的独特认识。《传奇》是通俗的,但作家又在对凡人琐事的形而下的描绘中寄寓着“通常人生的回声”-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的哲理思索,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小说。《传奇》未表现抗战时代主流话语,即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启蒙、批判精神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20.
这是高一的第一堂理论课。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对理论课不太“感冒”,如果呆板地照本宣科,必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于是,笔者通过真实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浅显易懂的数学计算来分析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硬件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