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读了这次福建语文高考优秀作文,并不为之喝彩,而埋藏在心底的一种隐忧却涌上心头。阅卷者所提供的所谓优卷一律都是追求华丽,巧于“炫示”。这是好现象吗?所谓“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示思想,炫示积淀,炫示语言。从这次人选高考优卷来看,几乎全是“炫示”。  相似文献   

2.
我读了2010年福建语文高考优秀作文,并不为之喝彩,而埋藏在心底的一种隐忧却涌上心头。阅卷者所提供的所谓优卷一律都追求华丽,巧于“炫示”。这是好现象吗?所谓“炫示”,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以悦人,炫示思想,炫示积淀,炫示语言。过去的高考作文质朴无华,  相似文献   

3.
“文以载道”,文章的特点本身决定了作文不能光靠华丽的辞藻,精巧的结构来作无意义的堆砌,作文必须有深层次的内涵,即所谓的“道”,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文采主要是针对语言而言的。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好的思想只有穿上华丽的语言外衣,才容易让人接受。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好的语言作为载体,那么,不管内容多么丰富,都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是这个意思。从2000年开始,高考作文增加了发展等级分,“有文采”是其中的一个内容。那么,怎样的文章才能算是“有文采”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初中生作文出现了"散文化"倾向.具体表现为:文体意识不强,文章文体特征不鲜明;内容上人、事分离,文章取材不能紧扣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没有真情实感,过分追求"时代性",感受不深、大而无当;为追求所谓的"个性"而主题低靡,缺乏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表达方式单一,叙述过多,语言空洞,无表现力,所引材料皆为人知并无新意,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  相似文献   

6.
你常常为掌握不住一些学习技巧而苦恼吗?那么来看看我的三本“秘籍”吧!第一本秘籍——积累大典。所谓积累,就是把课外的一些好东西记录下来。比如学语文,你在阅读课外书时,看了好词佳句,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当你写作文时,就能将这些好词佳句、古诗文、俗语用进去,从而使你的文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真情实感,文辞华丽了。第二本秘籍——记录本。这本子就是把老师上课时讲的方法、诀窍记录下来。它可是你的好伙伴!比如说我吧,当老师说第二天要考试时,我就会把笔记本从头到尾读一遍,里面可有不少“金手指”哦!次日考试时,这些“金手指”准能…  相似文献   

7.
“学校特色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词.管理者、学者和实践者在一个问题上做的文章太多了,常常就会出现因果不分甚至本末倒置现象.学校特色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到底是学校的特色还是特色的学校?显然,学校是本,特色是末.那些鼓动学校寻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之类所谓特色的文章均易把学校带入舍本逐末的思维窠臼和行动陷阱. 在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观察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人有”并不排斥“我有”,“我有”也不排斥“人有”.同样,“人无”的未必是我的特色所在,“人有”的未必不能成为我的特色.学校在特色选择、形象策划和目标描述上,均不存在“人无”才“我有”或“我有”必“人无”的逻辑.以此类推,“我新”、“我特”之类的说法也纯属电脑前某些打字者的想象或与会中某些发言者的快感,与现实实践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追求用词的绮丽,是中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文章的优美是不是靠语言的华丽?不是的。真正优美动人的文章,语言往往是最朴素、自然和平易近人的。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的好:“真正的艺术往往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话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著名作家杨绛的文章《老王》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很值得我们读一读.品一品。  相似文献   

9.
古人写文章在形式上力求做到“凤头、猪肚、豹尾”。而今这一观点已成为不少学生写作时的基本法则:开头追求语言的华丽,观点的新颖,中间材料典型,分析透彻,结尾以点代面,拓展内容,升华主旨。实际上文章不仅需要“凤头”,更需要“凤尾”。如果文章在结尾处,既有“豹尾”的简洁有力,又有“凤尾”的优美多姿,那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文章结尾怎样才能收到如此效果。一、真情美所谓“真情”就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或者是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怎样才能在结尾处写出真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相似文献   

10.
文采小议     
不少青年学生以为华丽的词藻就是语言美,因而在写作实践中片面地追求华丽的文采,而不注重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以为,喜欢华丽是可以的,而片面地追求华丽则是有害的;追求语言美是应该的,而把华丽的文采与语言美等同起来则是不对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全在于表达。那么,衡量语言好坏美丑的唯一标准,就只能是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不能是语言文采的华丽与否。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在上《故都的秋》的课堂上,我尝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切题与否,是写文章成败的关键,倘若审题失误,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是至关重要的,仅此一点还远远不够,还要选择立意的最佳角度.只有选好立意的角度,才能写出观点新颖,意境深远的好文章.一、立意要“新”所谓“立意要新”是说从常见事物的事理中挖掘出新的思想,把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赋予新意,从而使读者另见一重天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大师的名句.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称颂.这句话主要从人们从事创作需要广泛涉猎的角度来阐释读书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不无道理的,但是我们用辩证观点分析,就不难发现杜甫在这里只强调了读书的数量而忽视了读书的“质量”.而一味追求读书数量,忽视读书“质量”就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如果我们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改为“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这样一改,文章的新意就出现了.“破”字的位置一变,将论证归结为质量和数量上这样展开论述,就使论述更合情合理了.由此可知,要想做到写文章立意新颖,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立意深刻新颖,发前人之未发,扩前人之已发,即所谓的新意,或者前人虽有这种体会,但文章却能把这种体会加以扩展,深化,即所谓深意.②用的材料有特点,即能阐明中心,又不落俗套.③结构上要努力做到严密精巧  相似文献   

13.
所谓“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称,它应该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个人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理念内容的总和。中学生作文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应强化写“我”的意识,这对解决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文中写“我”的作用一、就作文结构而言。“我”在叙事性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是安排写作内容和顺序。作者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出来,按照观察、认识和思考的顺序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两种类别:一是“我”即作者,这类文章往往包括自述性文章和书信、日记、游记等。二是通过“我”把故事讲给读者,“我”只…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论述作文教学时说 :“通常作文 ,胸中先有一腔积蓄 ,临到执笔 ,拿出来就是 ,自然得很。”可见 ,要让学生作文时“拿得出来” ,首先得有“积蓄”才行。什么是叶老所谓的“积蓄” ?如果仅仅将它理解为对生活中人和事的认识 ,对表象的储存 ,对词句的积累 ,显然是不够的。缺什么 ?缺情感。我们知道 ,好文章不是简单的人和事的陈述 ,这样的文章是缺乏个性的 ,当然也是无法动人的 ;好文章也不是丰富的表象垒起来的 ,照镜子似地再现客观事物 ,事物只能是有形无神 ,了无生趣的 ;好文章更不是华丽的词藻堆出来的 ,仅凭词藻的堆砌 ,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你这文章没有写好, 象记‘流水账’.”笔者认为,培养差生作文,绝不能一蹴而就, 先要允许他们写好“流水账”.所谓“流水账”, 就要按照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束”这样一个发生、发展过程,一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作文教学,因受各种条条框框和习惯势力的束缚,至今未能放开手脚,因而小学生的作文质量很不理想.为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考虑和安排我们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应遵循“观察一分析一想象一表达”这一条路.所谓作文能力,实质就是这四种能力的综合.小学生所以很少写出好文章,是因为在这条路上还有堵塞现象.我  相似文献   

17.
所谓立意,就是指在文章中立定作者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任何文章都要集中地表达某种思想观点,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在这里再“炒冷饭”.这里要说的是,就  相似文献   

18.
所谓问点就是教师在讲授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要优选问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山重点.这就是说设问要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这“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知识点;这“关键”就是教学的目的目标.如《将相和》可抓住题目发问:“将”指谁?“相”指谁?他们为什么闹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我的战友邱少云》可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发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完整的了解,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上海有位高中生给我来信,批评我在《作文世界》开的专栏,有不少文章是讲如何对付高考的,他说:“写文章应该为情而造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求无愧我心,岂能尽如人意,我笔写我心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为了应付高考,取悦阅卷老师而写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这位同学的话有道理,但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想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中国人历来看重文章与诗,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以文化人作文赋诗乃是“正事”,其他如书法、绘画、填词、作曲皆为“余事”。这与中国儒家思想有关:所谓士大夫要追求三不朽:立功、立德…  相似文献   

20.
丰收 《新读写》2011,(4):40-43
“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先求乐,后求知,追求的是读书的“情趣”,收获的是事业的“精微之道”,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