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以丰赡的事例论述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对应关系,见解独到,说理透辟。然而文中对具体例句的分析,似有语焉不详、意犹未尽之处。笔者不揣谫陋,试再做分析,以就教于同仁。例一:"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原为"你是没有骨气文人!"是作者郭沫若听取一位演员的建议修改的,一字之易,效果迥异。后来,郭沫若又援例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  相似文献   

2.
1942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屈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前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生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你  相似文献   

3.
李弗不 《高中生》2011,(5):56-56
汉语的表意功能强大,有的句子只需改动一个字,表达的意境便会截然不同。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些例子。 原文: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屈原》) 改文: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演员改)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2012,(4):15-15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一字之师”的故事。其中传诵最广的,是《唐诗纪事》中记载的和尚齐已拜郑谷为“一字师”的传说: 僧齐已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已拜伏,人以郑为一字师。在现代,也有不少“一字之师”的佳话。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就曾拜人为“一字之师”。事情是这样的:郭老的优秀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写婵娟怒斥宋玉时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一次演出,郭老在台下听了,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表意功能强大,有的句子只需改动一个字,表达的意境便会截然不同。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些例子。原文: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屈原》)  相似文献   

7.
<正>第七章嗟来之食第二天一到学校,刘宝就把大卫借的医药费还给了甘老师。我俩从办公室出来时,正好碰到大卫。听说刘宝把钱还给了甘老师,大卫对刘宝说:“我借的,你咋去还了?”刘宝说:“你是为了帮我才借的钱,当然我还了。做事要讲理,做人要有骨气。”大卫撇了撇嘴,把手一挥说:“别扯了,还骨气呢,我的骨头都快被你酸酥了。”刘宝说:“就是骨气,我看你是被冻酥的吧?”说完,我们仨都笑了,然后一起回了教室。  相似文献   

8.
读完一个中国打工仔敢对外国老板说“不”的材料后,我真想大声呼喊:“孙天师。你真帅!”你帅就帅在不惧怕外国老板的淫威。当那位女老板滥施惩罚,野蛮要求120多名打工仔全部下跪之时。你威武不屈,没有下跪。这使得她恼羞成怒,喝令“滚蛋!”。你宁可站着走,决不跪着求。没有金老板就不能活命么?这一“站”。站出了中国人的骨气:这一“走”,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相似文献   

9.
本学年第一期刊登了《我要自己挣钱上学》的封面故事和《不一样的贫困生白云苹》一文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来信,谈感想,谈体会,有的还想通过我们和这两位同学建立联系,交个朋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陈秋海同学,则写来了一篇洋溢着“悲壮”和执著情怀的文章《谁叫你是农民的孩子》。他在文中写道:“忍别人之不能忍,受别人之不能受,追求的路上本就孤独。感慨不能良多,行动必须付出。别问自己为什么,谁叫你是农民的孩子!”这种骨气我能理解,但我觉得这种心情是不是“悲壮”了点。作为农民的孩子没有什么可以为此而“悲壮…  相似文献   

10.
据说,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原本有这么一句台词,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但在排演时,演员却把"是"字改成了"这"字。这一改,把婵娟对宋玉深恶痛绝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深得郭老的赞赏。这是"变"的绝好的例子,"变"了之后,情感出来了,而且态度出来了,当然艺术效果也出来了。由此,我联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之"变"。  相似文献   

11.
许佳琪 《初中生》2015,(17):26-27
“我有一个恋爱,我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这是你的诗句. 你从雨雾氤氲中走来,干净明亮;你温文尔雅,谦逊大方;你无疑是才华横溢而率性随和的.老式古朴的棕色小帽,精致的圆框眼镜,深邃的眼睛,平整的黑发……你浑身透着绅士文人的儒雅与温柔,却也藏不住风华浪子的不羁和率真. 幽静的竹林里,你闲坐在密林簇拥的石椅上吟诗:“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相似文献   

12.
谈骨气     
蒋米男 《阅读与鉴赏》2010,(6):24-25,55
现在的中学生对“骨气”这个词可不怎么用.大家仿佛更喜欢用“帅呆了!”“酷毙了!”之类的词语对人加以赞扬。连“骨气”的意义都有所“晋级”.骨气,莫不过是人顶我一句.我还人一声: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么!活不就活个潇洒?  相似文献   

13.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议论文也不例外,只要你慧眼独具,你会惊觉,原来议论文中美育的元素,就像夜空中的繁星。在议论文的肥泥沃膏中,有许多璀璨的美珍珠,只要你去发掘,为它拂去尘沙,它就会耀眼夺目,引人入胜。笔者以第五册议论文教学为例,谈谈是如何给议论文教学编织美的花环的。一、美点切入,闪亮登场抓住美的因素,以此为突破口,切入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教《谈骨气》时,我没有按常例劈头就问“骨气”的含义是什么,这种抽象的概念无法燃起学生的热情,不能“引擎”。我从文中具体材料文天祥的实例…  相似文献   

14.
“才高八斗”的曹植因其诗歌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荣《诗品》)的斐然成就挺立于建安文坛,雄视百代,使千古之下,无数文人为之仰慕。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其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阳刚与阴柔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一曹植前朝的诗歌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有一种雄奇之美,也就是所谓的“骨气奇高”,充满阳刚之美。在曹植的笔下,屡屡出现传奇式的英雄———少侠形象。英俊潇洒、武艺高强、济贫扶弱、保国安邦,充满了少壮刚烈之气。《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儿…  相似文献   

15.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这篇短论中,先引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然后,分别引述文天祥拒降、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反动派手枪三个事例,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对照“嗟来之食”的原文,研读《谈骨气》,我认为不食“嗟来之食”作为事实论据,其充分性、典型性似有不足。“嗟来之食”的典故出自《礼记·檀弓下》,为方便对比评说,特将其与《谈骨气》中相关段落摘录于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相似文献   

16.
在懂事之初,你并不知晓“梦想”这个词,可你却对未来有很多期待,就像吃了一颗甜甜的糖,提起来都会笑盈盈的.你说:“将来我想要不上学,每天都在家里睡大觉.”“我想要没有作业,如果我是老师就好了,让小朋友们天天玩.”“我想要家里满屋子都是零食,想吃什么吃什么.”…… 再后来,你开始上小学、上初中,你开始用你深棕色的清晰的眼去观察这个世界,一点一点地想要摸清它的边缘.你渐渐发现,小学时老师问起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回答服装设计师的那股胸怀大志的爽利劲儿再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17.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印诸柳永,确乎此。你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看以泪眼,只是凝噎成黯然;哭不能发语,全无号啕之爽然,能不令人魂销神伤?文人失意,书生多情,于此全见。看到父亲为“我”操劳、攀逾的艰难背影,总是“我的眼泪又来了”,则又是一个现代文人的多愁善感了。其实,离情别绪岂唯“黯然销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讲了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接下来又会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外国也曾有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然而其意义却迥然不同。1914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人们给流亡者送去饭食,大多数人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当镇长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逃难者问:“先生,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说:“我没有什么活需要你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暗淡下来,说:“那我就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白白得到这些东西!”杰克逊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要等你吃过饭,我才给你派活儿。”“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  相似文献   

19.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说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的基础. 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在此强调了笔法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笔法亦是中国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 “果真如此?”她机械地问着,“飞艇不可能有更多的燃料吗?” “是的.” “或者我一个人死,或者连累大家一起死,是这个意思吗?” “是的.” “没有人希望我死?” “没有人.” “你确信再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嗯!呼唤地面中心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没有其他地方的人可以帮助我吗?”她向前挪了挪,期望巴顿能沉思一下再回答.人有时候明明知道完了,却总巴望希望之火能再闪动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