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和医生一样,都应具备一种“诊断”的能力。作为一名医生,他在医疗上所作出的每一个诊断,由于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必要时还要会诊一番;作为一名教师,他在教育中所作出的“诊断”,虽也关乎学生的前途命运,有时则失之随意,以致出现明显的“误诊”。不妨来作一个小小的测试:……  相似文献   

2.
他,一位24岁的年轻人,却是《“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实施办法》颁布后我国援救志愿者第一人:他,本科时就参与编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华文化精要丛书》;他,在本科毕业前收到两份中央直属机关的工作offer;他,却在别人羡慕的议论声中,重新做出选择——到老挝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志愿者;曾经,他荣获了教育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办公室颁发的“优秀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荣誉证书”和老挝国立大学的“友谊贡献纪念奖”;现在,他飘在北京,用三个月的时间拼着一张对外汉语专业的硕士录取通知书,对曾有的经历,他淡淡地说:“那些好像都是白纸一张”他更着重如何继续现在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教师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纸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形?”“这个长方形有几个面?”使她所料不及的是,大部分学生回答:“有两个面。”怎么一个平面图形有两个面呢?教师叫一名学生上讲台,让他把这两个面指给大家看。这名学生指了指...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某校一年级非书面考查时,老师出了这样一则谈话题目——一架正在高空飞行的飞机面临危险,而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包,如果你是飞机上的一名乘客,会怎么做?A、B、C同学都围绕舍已为人的思路谈了自已的想法,老师听了很满意。当问到D同学时,他说:“我会抢过降落伞包快速跳下去——”“你怎么能这样做!”、“你真自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学生,竹炳钢有一份颇为“光鲜”的履历,上面记录了几年来他所获得的大大小小的奖项。体育上,他获得过嵊州市第五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两项第一、绍兴市全运会一项第三名;工作上,一直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两次获得“绍兴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学习上,成绩优异,毕业后考入宁波工程学院深造。如果说这些还都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共性,那么他的爱好——发明制作,就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了。  相似文献   

6.
唐素良 《上海教育》2006,(5A):46-47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着千百万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着国家与学术之兴衰。”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好校长起码应该——  相似文献   

7.
张之阳 《四川教育》2001,(11):30-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 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 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  相似文献   

8.
曾经,英语课充满欢声笑语:曾经,学生们在课间用英语又说又唱;曾经,不记名的调查结果是学生对英语是百分之百的喜欢……我体验过那种幸福。但是现在.这样的景象却不再,作为一名分管英语教学的管理者。我经常听到同事慨叹身为英语教师是如何地不幸:一天跑3~4个班级,上同样的内容.重复劳动的叠加,怎一个“累”字了得?更多的是听到他们谈论学生对英语的厌倦。在面对四五十个学生的课堂上,不少教师坚持着划一的标准,读读背背、抄抄写写,对不达到相应要求的学生则横眉冷对。真恨不能通过某个管道,把知识给他灌输了进去。  相似文献   

9.
我也是蘑菇     
顾柯 《学前教育》2007,(6):32-32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医生看到一名精神病患者撑着伞蹲在地上,医生一连观察了患者好几个小时都不见他动弹,就想出一个与其沟通的好办法,也找来一把伞蹲了下来,这时患者转过来看着他,问:“你也是蘑菇?”每每回想起这个故事都觉得医生的举动很好笑。  相似文献   

10.
请先看下面两个现象: 现象一:在一节语文课上,当一个学生把“纤细”的“纤”字读错音时,教师说:“你预习得不够充分,谁来帮助他?”然后,教师连续找了几名同学来读,直至找到标准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11.
李蓉 《四川教育》2003,(5):42-42
鼻梁上架着一副小眼镜,再加上一个“大得有些过分”的脑袋,让人一看便感到这个学生有点“特殊”。不是么,对什么事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他那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纠缠劲儿让老师们也有些招架不住;他吟起古诗来总是眯着眼睛摇头晃脑,一张小小的地图他一“研究”就是二四个小时。他就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李欣意。这个“特殊”的学生曾经在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在翻阅教育杂志时偶然发现了一则国学大师王力先生求学的小故事,颇为耐人寻味。@@@@1926年夏天,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大学毕业生;2.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3.师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而当时王力先生只读了两年大学尚未毕业;而若再往前推两年,他还只是一个只有“高小”(相当于今天的小学)学历的人。虽然他曾经做过小学教员,但是离“五年”这个时间要求,他还差得太远。而他也跟师从名师不沾边,最后借“挂名”校长章太炎的大名,“自欺欺人”地蒙混过了报考关,顺利进入了笔试环节。笔试的试题出得极为“刁钻”——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100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一拿到卷子,许多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报考条件的考生都傻了眼,可这位年轻人却欣喜地发现,自己对这些试题却一点儿都不陌生:他一直是靠自学,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苦读中,脑子里早已装满了丰富的知识。不出所料,凭着过硬的国学功底,他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26名的好成绩被录取了。后来,他被誉为“一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国学通才”。  相似文献   

13.
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在给美国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教师,说这位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现在由他来给大家介绍他的新发明。然后,这位被请来的教师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对学生们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  相似文献   

14.
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完这个标题,我心里就发虚了。眼前仿佛有读者正盯着问:“你是一名专业型的教师吗?”但是,如果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我:“你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那我马上会自信而大方地回答:“做一名专业型的教师!”教师,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有“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四方”的收获;因为有“三尺讲台论天地,一支粉笔写春秋”的诗意。但教师其实是不受人尊重的,谁都可以在教师面前指手画脚,评说几句。教师是神圣的,但不是神秘的。而到了医生面前,神秘感油然而生,人们马上就变得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了。因为医生的专业性很强,而教师的专业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杨宕的人,凭借他叔父杨修的关系,当上了一个掌管军营粮饷的“军需官”。他一上台就克扣军饷,搜刮士兵油水,士兵们碍于其叔父杨修是曹操宠臣,均敢怒不敢言。俗话说,多走夜路必遇鬼。一天,杨宕得了一种怪病,既不发烧,也不头痛,只觉得胸口胀闷,弄得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请了不少医生,什么疾病也诊断不出;吃了不少名药,病情倒日趋严重。家里只好央人请来了神医华佗。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个药方,嘱咐他依次及时服用。华佗走后,杨宕取出第一个药方来看,上面写着八味中药名称:“·二乌、·…  相似文献   

16.
报刊撷英     
教育,带给学生什么这是一个反例:在暗访中,一名学生正被教师处罚,站在背对黑板的墙角。在这名学生面前,是一堵写着羞辱的白墙;在这名学生的背后,是一面等待求知的黑板。书声依旧琅琅,教师仍在授课,倾听这名学生心声的,只有他身边的簸箕、扫帚和纸篓。当采访者把话筒递到他嘴边,他的回答是两行长长的泪水……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究竟带给学生什么?一、是屈辱还是自尊国外一位作家曾说:“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一个贼,比起在一个贼身上看到一个人要容易些。”我们总是容易看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且看到了就是批评、指…  相似文献   

17.
用“奇人、奇事、奇招”来概括毛泽东的养生习惯,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跟医生的关系长期以来也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的。保健医生们经常会听到他说这样的话:“要是都按照你们说的去做,那我就没得活了。”有时候脾气上来,他甚至会说出更极端的话:“医生说的那是放屁!”于是在他的生活中,形成了一套既吸纳了医生的部分意见、又有他自己个性特色的“毛氏养生术”。曾有医生试图让他改变作息规律,彻底改掉熬夜的坏毛病。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不是不想改,而确实是改不过来了。毛泽东大半生总在同失眠作“斗争”。对于睡眠,毛泽东心里有一个“度”,如果连续若干个小时不睡觉,大脑感到疲劳,心理暗示就会自然起作用:“该还债了。”工作人员都知道,每当主席决定休息,躺在床上盖上毛巾被做入睡的准备时,总会快活地大叫一声:“不得了啦,讨债的又来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难免会遇到学生“挑战”甚至“挑衅”的事件。当然。这种“挑战”与“挑衅”不是学生有心为之,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也足以使我们手忙脚乱。面红耳赤。甚至有羞愧难当的感觉。课堂上。学生突然问一个我们专业知识以外的。但却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时;课外。学生突然向我们请教一个学科难题而使我们一时思维不开窍时:公众场合。学生突然向我们抛出一个关于赤裸裸的“性”的问题时;交谈中,学生突然要求我们谈谈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个人隐私问题时……这些都有可能令教师“出糗”。  相似文献   

19.
王佩 《青海教育》2014,(9):26-26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作为教师,我认为面对激情活力的一群孩子,只有洒下爱的甘露,才能获得爱的回报。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有爱就有了一切”,师德最高体现在一个“爱”字。作为一名教师,其合格不仅仅在于对教材的熟悉和基本功的过硬,而在于他的生命之爱、人文情怀。我从教29年,先后担任班主任工作25年,深深知道作为一名班主任的艰辛和苦累,但也从中享受到了做班主任的乐趣和幸福。  相似文献   

20.
一个知名度高的教师,其名究竟“名”在那里?“名”在人格高尚。教师的人格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位与格调,是做人的根本,是科学与人文的综合体现。因此,人格是名师成功的核心。著名画家、教育家丰子恺曾经说过,圆满的人格就像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当求自身的圆满。成功的名师都能达到圆满的境界: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高超的学术水平——至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至善;培养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思想哲理美、教学艺术美——至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