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体标记、状语、补语等对"的"字结构指称的影响,重点讨论了体标记对"的"字结构所指称的语义成分的制约,认为"V+了+的"能够指称受事,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2.
1.引言 很多副词研究文献中对"倒"的语义及用法都给出了表述,专门研究的论文有代表性的如彭小川(1999)、李宗江(2005)、吴中伟等(2005).彭小川(1999)把"倒"的语法意义归为表示对比,认为"倒""是一个表示对比的具有很强的语篇功能的语气副词";李宗江(2005)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对"倒"进行了研究,把"倒"的语义功能归结为三个:表示与预期相反、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舒缓语气;吴中伟等(2005)则把"倒"的基本语义表述表示"确认",并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倒'字句所表达的内容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其二是"除了'倒'字句表述的内容以外,还存在与之对立的方面或者情形".  相似文献   

3.
"多、少 N"结构在前人的很多论文、著作中可以看到,有的就某个方面对"多、少 N"结构作了研究,如:汪维辉(2003);有的把它作为一小点作过简单的阐述,如吕叔湘(1965)、陆俭明(1985)、裘荣棠(1999);有的没有把它单列,作为举例,列入有关条目,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  相似文献   

4.
“一样”与“一个样”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有时混用 ,有时区别严格。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差异 ,并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四种主要的指称理论框架:描述理论、历史——因果论、意向论和实指论。意向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建立"指称联系"的方式,但仍有所不足。另三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交流"指称联系"的三种手段,但都不够全面。四种理论中,只有历史——因果论注意到了指称行为间的联系性,即指称行为的体系性,但该理论不足以描写和解释与单个指称行为相关的指称现象。  相似文献   

6.
运用重新分析的理论,认为“动+个+形”结构中的“个”是非典型的量词,也是非典型的助词;这一结构凸显的是“点”;表示一种未然态;“个”除了使“形”体词化的作用外,还表示一种强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7.
要弄清“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一词的词性 ,首先要弄清它与指称的关系。用比较法和省略变换可见 ,“NP的 VP”整个结构具有指称性 ,是名词性结构 ,而其中的“VP”不能单独具有指称功能 ,不能说它是名词性的词。“NP的 VP”的成立是语用回指的必要性、“定中”式语法可指称性和历史继承可能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但“NP的 VP”不同于一般的“定中”,它要受到中心语的显性语法限制和定语的隐性语法限制。  相似文献   

8.
"倒好"作为句中语气词,附着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一定的语法作用。句法上,"倒好"一般用于名词性成分之后,在句中可以去掉或用其他语气词替换,同时可以与"可""了"等词在句中共现;"倒好"在不同的语境中主要表达三种语气,即出乎意料、不满和讽刺;从语用角度分析,"倒好"起着凸显焦点和主观性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9.
引言 关于"都"的意义及用法,很多专家、学者作过研究,问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常用副词"都"的基本义是表示总括还是指"事物的每一个",如王还先生曾三次撰文指出"都"用在复数上不太准确,认为应是指"事物的每一个";二是"都"的义项究竟有几个的问题,如吕叔湘先生将其归纳为三项,即表示总括全部的范围副词、表示"甚至"义的范围副词、表示"已经"义的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0.
"何"字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可以说西周初就开始使用,"所"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是个作宾语的名词.在十三经中,"何所……"结构只在<论语>中出现一例.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魏晋时"何所"作为一个复音节词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仅<世说新语>中就出现19次,到唐代<南史>中更是出现36次之多,"何所……"这种结构作为一种句式逐渐被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11.
"从来"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深层语义及语用角度重新审视时间副词“从来”所在句子即“从来”句,可以发现在表层句法结构和意义背后隐藏着人们使用“从来”句的主观心理认知基础,即对某一主观事态的强调申明,或对某一客观事态的强调评断。“从来”句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无论在否定句还是肯定句中,说话人对前文或隐或现的某种个人看法或公认看法的积极否定提供了“从来”句的语用前提和背景。  相似文献   

12.
王丽 《现代语文》2006,(10):67-68
"将"的语义和用法在不同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拟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的<西游记>为语料,对其中所出现的"将"字进行穷尽式考察,研究"将"字在明代的语义与用法,并拿它同唐五代时期的<祖堂集>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的语义与用法作比较,这对于全面了解"将"字的发展演变情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NP 的 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 的 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把“NP 的 VP”结构归为“的”字结构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14.
葳蔓 《职业技术》2005,(5):27-29
随着一声声"高了!"、"低了!",高亢的喊叫和振臂欢呼着,李咏的人气指数日益走高,在这个中央电视台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的栏目中,李咏以自己另类的主持风格得到了男女老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句法成分和句法位置,探讨了“对”字结构的语义情况。“对”介引的名词性成分跟句中其他句法成分有着复杂的隐性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汉语"人"部双音节单纯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目的在于以个案为研究对象,在微观上探讨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杨艳 《现代语文》2010,(3):65-68
"贿""赂"二字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上古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独使用的,其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连用的"贿赂"一词。在上古汉语中"贿""赂"二字在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对《左传》中含有"贿""赂"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并将这些相应的例句作为语料,对《左传》中"贿""赂"二字的具体语义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古汉语学习者分析古汉语字词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恁”在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有非常灵活的用法,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表示第一和第三人称,在表示第二人称时也有非常丰富的含义。本文从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你”和“恁”在日常会话当中多元、复杂的语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用平面是语法研究的又一重要层面,和语义分析一样,对《西洋记》"被"字句的语用,本文从前段、中段、后段三方面出发,来探究其"被"字句在语用方面的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分析了“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生成的语义条件和认知基础,并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和“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作了比较,指出这两种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