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强 《文教资料》2012,(12):115-116
李可染的山水写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写生他探索山水画的变革,他将光引入山水画的表现,在辛勤的笔墨耕耘中创立了"李家山水";他的写生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与可实施性,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山水教学的基础,教学体系影响到全国院校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他所确立的写生模式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普遍应用,成为山水画家探索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相似文献   

2.
张丽君 《考试周刊》2013,(18):174-175
中国山水画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的。当代高中生如何才能体会到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理解古人的心绪。现就中国山水画的诗性精神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阶段,在现代艺术发展的今天,究竟如何发扬中国山水画这一古老的画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论述了在山水画教学中临摹教学与传授传统技法的必然关系。临摹教学作为中国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替代的。指出了临摹教学与宏扬和发展中国山水画之密切关系,它是学习、掌握山水画基本知识的必由之路。由此而涉及到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惠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6):69-71,121
通过荆浩、郭熙及韩拙画论中对自然之"真"的探讨,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写真"观念的提出、深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落实,阐述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独特写真观的形成过程,剖析其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的精神实质和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宾虹作为现代山水画的先行者,运用积墨法开创了浑厚华滋、意蕴无穷的新山水,开启了中国山水艺术的新时代.李可染虽师承黄宾虹,得其积墨法之精妙,却又"深入生活"结合现代的造型方式使中国山水画焕然一新,作品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同时,仍葆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黄宾虹和李可染积墨山水画都以"黑、密、厚、重"为主要特色,然而其画面虽黑密却不滞塞,厚重却富有生气,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画面所呈现的光感.本文对二位大师的积墨山水艺术中"光"的表现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对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还能进一步探索其作品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在山水画教学方面和当代山水画的具体创作中,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高等院校山水画教学应以建立中国画审美观念入手,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中国山水画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山水画临摹教学与山水画写生教学。临摹教学应从指导学生解读作品开始,在临摹教学中逐步了解传统,较好的掌握笔墨。写生教学中应感悟山川“心师造化”,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目标去传达生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7.
林超 《文教资料》2013,(12):79-80
中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繁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这是山水画研究领域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以宗白华为代表的专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仅仅限于从"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角度理解山水画与古典哲学的关系。本文在理清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定义的基础上,从艺术构成和艺术表达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高校山水画课程是美术学科的必修课程,山水画教学中,临摹与写生是山水画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山水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好山水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修养和责任.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教学方法上的正确实施,教育学生审视传统、继承精髓,把握山水画创作技法,研究山水画理论,培育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当前中国山水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提高山水画的途径,指出临摹是中国山水画教学中传授基本技法、技能,感悟笔墨精神的一条最简便、最有效,也最必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的临摹,写生,创作,是高校美术教育中国山水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成为学习山水画定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前人的创作经验,对于指导山水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打破了"四王"保守思想在山水画坛的统治地位,山水画重新焕发出生机。各地的山水画派层出不穷,山水画家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复兴运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涌现出了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山水画大师。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对山水画传统的蔑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美、写意性等美学思想被西化的写实所取代,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传承脉络已经断代。20世纪发展到当代,已经跌入山水画发展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12.
"抱石皴"是在傅抱石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绘画技法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中产生的,四川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和傅抱石不断的探索与体悟是"抱石皴"逐渐成熟的关键。它所采用的技法打破传统中国山水画"皴擦点染"的固定程式,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又一次创新与突破,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皴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山水画作家的喜爱,其背后体现的抱石精神成为了特定的文化符号,融入到民族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积淀非常厚重的传统文化学科,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画教学及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山水画学科具有的源远流长、涉及广博的特性。文章以山水画的教学和研讨为具体案例,针对既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引发我们对一贯的教学观念和现行教学模式的一些反思:如何引入积极的教学因子,将开放、多向的思维形态和创新精神贯彻到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和创作活动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厚和具有深度,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和多样。并从建立自主、积极、能动和多边的互动性的教学机制等方面,思考和讨论教学改革的命题,提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一些新的设想,并在具体的课程中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察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的关联认为:儒家思想表现在对山水画整体的和谐统一观上;道家思想表现在通过"水"追求愉悦流畅的心情表达、水墨为上的观念形成、以及无墨处皆成妙境的意蕴;禅学思想表现在山水画中"水"的地位提升、"水"的审美趣味、"水"的表现风格与种类发展。儒释道思想为山水画之"水"的意境提供了价值依托,山水画之"水"的意境也是儒释道思想的一个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绘画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意境说"又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山水画的诗境、禅境与意境之间的关联来对山水画的"意境说"作以简单的润色.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全国众多的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中国画教学中,山水画教学已作为美术学科的必修课程,山水画教学在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中成为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对陶冶高职学生的思想情操,树立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山水画教学,要通过对传统中国画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在中国画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有效实施,教育学生正确审视和继承传统艺术留给我们的精髓,还要教育和指导高职学生对山水画艺术理论与艺术创作方法进行把握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吴止戈 《考试周刊》2012,(37):185-185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遐思无限",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呢?对于"意境"之理解有如何能够集思广益呢?本文探讨了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创作至宋代趋于成熟并达到鼎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山水景象。画家通过对自然的感受来描绘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与理想,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宋代著名画家存世画作中分析宋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龚洪林 《考试周刊》2013,(22):42-43
从"移步换景"到"胸中山水"的转换,是"目识心记"的结果,是"游"的体验,是"可望"、"可游"、"可居"的步步升华。作者通过比较分析,重新认识传统山水画的特殊观察方式,亦是结合长期实践教学而获得的新的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卧游"习惯影响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拒绝了"焦点透视"对画面透视的影响,从而使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透视法--"无点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