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中文译文在中国被广泛引用,是翻译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郭建中教授在《中国翻译》发表的文章中将翻译三原则的第三原则的译文由"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修改成了"译作应具备(目的语)原创作品所具有的通顺"。郭教授的修改比较好地表达了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的确切内涵。深入研究发现,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修改后的译文还必须进一步修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中的ease不能翻译成"通顺",可以修改成"自然流畅"。严复的翻译标准也是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乃异曲同工之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介绍了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且把翻译家严复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为什么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适合对英汉小说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得出结论,在评价文学著作译本的过程中,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比严复的"信、达、雅"更容易,更适合,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诗歌翻译及其理论,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三美论"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但是笔者最近注意到,英国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作为借鉴和参考。本文就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三美论"的相似之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说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也可以作为诗歌翻译鉴赏的标准,作为诗歌翻译鉴赏与评析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徐蕾 《英语广场》2015,(7):13-15
林语堂的作品《浮生六记》英语译本,因其翻译的笔法之娴熟和味道之纯正而享誉海内外。本文以林语堂及其《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基本的翻译行为与文化身份的杂糅,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及审美价值很高,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林语堂的理解下,将其翻译为英语版本。这一成就也让《浮生六记》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一本散文集想要被翻译成与其文化、语言所不同的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本身进行清晰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感悟。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将《浮生六记》成功翻译,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内容分析,探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从而分析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林式译本《浮生六记》成功再现异质文化,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鉴于此,以林语堂《浮生六记》为例进行英译研究,以翻译生态论为引导,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深入了解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思想与策略,从而打开文化翻译的镣铐实现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8.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百十年来,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因其语言为文言文,且涉及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习俗背景知识,是翻译难度颇高的一本小说。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原因,着重研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充分说明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无处不在,以及积极发挥主体性对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历史环境、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三方面,分析了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和严复翻译三原则相似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论读书》(Of Studies)是英国著名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传世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前后多次被翻译成汉语。本文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依据,从译本的内容、文体风格和语言表达三方面对王佐良、孙有中及廖运范等三人的译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帮助读者较好地理解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并通过译文掌握原作的价值和特有的风格,从而更好地引导译者的译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赵美国 《海外英语》2011,(14):203-204
通过对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内容释义及比较分析,从两者的思维方式差异来论述,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宝贵遗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既相通又相异从而得出启示以此推动中国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3.
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向英语国家的译介是由林语堂和英国汉学家ShirleyM·Black完成的。本文以《浮生六记》译介本为对象,对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樊慧敏 《海外英语》2012,(12):198-199
《浮生六记》是一部精美的自传散文,文中流露出的美让人陶醉,而林语堂先生的译作《浮生六记》更是美的结晶。这部译作不但保留了原作的美,而且在原作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因此该文将对林语堂先生的译作《浮生六记》中所表露出来的美进行研究。一方面该文将研究林语堂先生译作《浮生六记》中所展现出来的美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该文对林语堂先生译作《浮生六记》中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郭晓辉 《英语辅导》2014,(3):187-189
《浮生六记》的英译(林语堂翻译)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翻译,其翻译成功的因素值得研究。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目的论为出发点,来探讨英译《浮生六记》中部分有中国文化特色语句的翻译策略。主要论述以下几类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文具用品,食物,特殊地名等。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了英译《浮生六记》林语堂版本、白伦和江素惠版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选择、译文的优劣及其读者接受程度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18至19世纪的泰特勒是西方第一位著书论述翻译理论的翻译理论家。他专门探讨了什么是优秀的翻译,以及怎样才是优秀的译者。他对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叙述,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把译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特点和语言表达看做是完整的统一体。他的翻译理论至今对翻译理论研究仍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把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深入分析意识形态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影响。他对原语文本的选择及其翻译策略的使用都受到了来自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