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黠鼠赋     
苏子夜坐 ,有鼠方啮 ,拊① 床而止之 ,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 ,有橐② 中空。聱聱 ③ ,声在橐中。曰 :“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 ,寂无所有 ,举烛而索 ,中有死鼠。童子惊曰 :“是方啮也 ,而遽死耶 ?向为何声 ,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 ,堕地乃走④ 。虽有敏者 ,莫措其手。苏子叹曰 :“异哉 !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 ,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 ,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 ,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 ,莫智于人。扰龙 ⑤ 伐蛟 ,登龟 ⑥ 狩麟 ,役万物而君之 ,卒见使于一鼠 ,堕此虫⑦ 之计中 ,惊脱兔于处女⑧ ,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 …  相似文献   

2.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新课 师:《诗经》里有一只大老鼠的故事,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描写过一群不怕猫犬的老鼠,宋朝大文豪苏轼笔下的老鼠更神奇,想见识一下吗? 生:(齐)想!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黠之鼠》…… (出示幻灯片) 黠之鼠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日:"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相似文献   

4.
黠鼠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囊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相似文献   

5.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役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之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斧;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相似文献   

6.
(一)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冲谓曰:“待三日。”冲乃以刀穿其单衣,若鼠啮者,人见,谬为愁状。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今儿衣见啮,是以忧。”公曰:“妄言其,无苦。”俄而库吏以啮鞍白,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竟不问。  相似文献   

7.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相似文献   

8.
翻译与评析     
【翻译】  夜里 ,苏轼坐着 ,有一只老鼠正在咬东西 ,他敲打坐榻想不让它咬了 ,可它停了一会儿又咬起来了。于是苏轼要书童拿过灯来照一照 ,原来有一条口袋空在那里。聱聱 ,老鼠的咬啮声是从口袋里传出来的。苏轼说道 :“呵 !这只老鼠被关在口袋里出不去了。”他打开口袋一看 ,里面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 ,端起灯来寻找 ,发现口袋里有一只死鼠。书童惊奇地说道 :“这个老鼠正在吱吱地咬东西 ,怎么突然死了呢 ?刚才是什么声音 ,难道是有鬼吗 ?”他把口袋倒过来让老鼠出来 ,那老鼠掉到地上就逃跑了。即使是动作很敏捷的人 ,也没法动手捉住…  相似文献   

9.
虎恃勇毙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日:“虎,而且止!吾将与而斗丽死之也。”虎闻其言,丽蒂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日:“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  相似文献   

10.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对于其中的“以”字,有如下几种注释: (1)以啮人:以,拿,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 (2)以啮人:以(这种蛇)咬人。(《古代散文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 (3)以啮人:(如果)已经咬了人。(吉林师大《古代汉语》教材,1972年)  相似文献   

11.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之,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  相似文献   

12.
正郑子产有疾1,谓子大叔曰2:"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3。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  相似文献   

13.
正孔子自幼聪慧博学、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更兼具仁义礼智之德,恭宽信敏之品,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徒,作《春秋》,微言大义;留《论语》,教诲至理。吐词为经,举动成法,犹能见贤思齐、谦虚好学、敬事有礼,不愧为"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我们从"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中,也可略见其为师风范。项橐"拥土作城,在内而座。夫子语小儿曰:‘何不避车?’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  相似文献   

14.
太祖①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②,犹惧不免。冲③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④。"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⑤者,谬为  相似文献   

15.
芒山盗     
陈继儒 《阅读与鉴赏》2009,(5):34-35,55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县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展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相似文献   

16.
<正>民间有"长脚小儿郎,吹箫入洞房,爱吃红花酒,拍手命丧亡"的谜语,谜底为蚊子。夏日,蚊子虽小,危害甚大。《庄子·天运篇》曰:"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在《谈圃》中还有蚊子咬死人的记载:"秦州西溪多蚊子,使者按行,左右以艾烟烘之,有厅吏醉仆,为蚊子所啮而死。"人们对蚊子深恶痛绝。宋代欧阳修有诗曰:"蚤虱蚊虻罪一伦,未知蚊子重堪嗔。"明代李时珍在《本  相似文献   

17.
古文助读     
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 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起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适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  相似文献   

18.
义犬     
云杰 《现代语文》2005,(11):48-48
周村有贾某贸易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舟上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操刀欲杀。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犬泅出,至有人处,狼信哀吠。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估辑如林,而盗船不见。适有同乡估客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  相似文献   

19.
阅读文言文,不仅要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句式的特点,还要明理。请看下文: 郈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曩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何叠过而弗辞?” 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 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  相似文献   

20.
文言趣读     
束氏之狸(?)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li sheng)。狸(?),捕鼠兽也。畜之百余,家中之鼠捕且尽。狸(?)无所食,饥而嗥(hao)。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生子与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已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weng)者,亟从束氏假狸(?)以用。狸(?)见鼠双耳耸,眼突露黑如漆,意为异物也,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奋掷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