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经常滥用手中的话语权肆无忌惮地"狂欢",而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不对称地位的受众声音显得相对沉默,而这种沉默益发助推了媒体无理"狂欢"的螺旋上升。改变种种愈演愈烈的畸形传播环境,既要加强媒介自身的自律,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传者自重,使受者真正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去。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权 《新闻世界》2010,(9):159-160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毛婷婷 《新闻世界》2011,(5):146-147
美西战争战前和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通过铺天盖地的黄色新闻营造"意见环境",并巧借"沉默的螺旋"之力,利用媒体的社会渗透力和人们在公众舆论中的从众心理,有效起到了舆论造势和社会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分析"何谓社会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社会性意义上的法,从阶级性与社会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社会性与人性化三个角度扩大阐释了"法的社会性"的含义,最后论述了社会与法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关系,抛开了传统的"法的阶级性与法的社会性"这个固有关系的藩篱,重释了"法的社会性"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5.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6.
马妍妍 《新闻界》2012,(1):13-16,46
社会性媒体作为新近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社会性媒体是主要依托互联网,使用一种可接近和可扩展的出版技术,旨在进行社会互动的媒体。本文主要运用麦克卢汉、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的理论对社会性媒体的特点和呈现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性媒体同时具有私人性和公共性,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游走在私人性和公共性之间。  相似文献   

7.
李炜 《新闻世界》2013,(2):67-68
本文从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著名论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出发,剖析了互联网对于社会个体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改变,指出互联网延伸的是一个日渐完整的社会个体,并为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开拓了新的关系空间。  相似文献   

8.
姚崇  ;安昱霏 《新闻世界》2014,(10):103-10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手机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分依赖和"微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如何辩证的看待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4年6月,玉林狗肉节的舆论争端达到最高峰,在这场舆论战中,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在特定条件干扰下发生了反向旋转,群体改变了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群体意见形成的狂热风暴在这次争端中表现得比沉默螺旋更为明显。本文试从道德判断、中坚分子、舆论的形成以及媒体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分析法和大众心理学,探究互联网时期,沉默的螺旋假说不成立的条件,并指出在新环境下,沉默螺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内容聚合对于其开放平台建构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超人际传播模型,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探索其社会性的传播线索图景,最终为探析社会化媒体的本体意义寻找出路.本研究发现,内容聚合为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突围与超人际模型的探索推进了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而内容聚合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彰显着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1.
栾轶玫 《视听界》2010,(6):28-32
借三网融合,改变既有的生产与收入模式,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广播面临的转型契机。本文以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分析其内容生产的多媒体化,由单媒体走向融媒体之路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融媒体转型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建立"台网平行"直至"台网融通"的发展战略,为传统广播的融媒体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日渐完善推动了"自媒体"这一概念的诞生。从"自媒体"到"自媒体时代",原先只能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信息越发具有"亲民"的特性,这意味着自媒体时代下悄然转变的传播模式,正从根本上冲击着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3.
媒体通过媒体语言与符号的建构产生社会性意义,并试图影响作为客体的媒体阅听人。本文意图通过分析报刊媒体语言符号的产制过程,帮助读者认识媒体的运作机制。最后,提出了阅读和批评报刊媒体语言的方法,为报刊新闻读者提供综合评估报刊新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发布被传统媒体垄断,通过控制传播权,非主流化的舆论无法找到传播平台,在“沉默螺旋理论”的作用之下,就可以实现舆论引导。进入网络时代,传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的传播介质、传播方式使得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关联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也在不断改变着传媒界的力量对比,舆论环境愈发复杂,舆论格局深刻转型。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电视媒体或主动、或被动地寻求媒介融合转型,开启了融媒体道路的实践探索。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面临哪些困境、又该如何构建?  相似文献   

15.
"媒体曝光率",是指个人、企业和机构等在各类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其一大明显特点是:"有用"但又"有限"。一方面,"媒体曝光率"十分"有用",因为通过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个人、团体或企业等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媒体曝光率"又非常"有限",是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因为媒体所能涵盖的报道范围受报纸版面容量和电视播出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少部分的人或事才有机会成为被媒体报道的对象。本文就"媒体曝光率"受追捧原因、过度追逐"媒体曝光率"的误区,以及如何理性看待"媒体曝光率"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田森杰  郑文锋 《传媒》2021,(14):94-96
党报文风改革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群众性和社会性的指向特征.群众性指向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文风领域的贯彻,社会性指向体现了党报对社会风尚的引领.新型主流媒体的文风建设可借鉴党报文风改革,一方面通过本位转向与空间延展进行群众性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具有时代化与生活化的话语生产进行社会性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媒体的传播力?它是指一个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在特别注重"影响力"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传播力的竞争。而影响传播力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非"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企业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文化强国"的决议,这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地方报业以"文化强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如何制定"文化强报"的发展战略规划,到底是"向外使劲"还是"向内使劲",是地方媒体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浅析微博时代公众话语权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也不断涌现。社会性媒体是一类新型的在线媒体,它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对话性、社区性、连接性、匿名性。微博无疑是使用最广、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性媒体类型。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是受传者和传播者,发布传播信息也更加的方便、快捷。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阐述微博的传播特性,浅析社会性媒体时代公众话语参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晓慧 《报刊之友》2010,(11):139-141
随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在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于是有学者提出,作为经典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之理论假设,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心理在现今网络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该理论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究竟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该篇文章就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假设出发,并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并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20.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