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郗望 《新闻知识》2005,(12):78-79
时下,常听人对一些媒体的新闻报以“没看头”的怨言,此话即使不是所有读的声音,也非常值得我们办报人深思,站在广大读的位置,看看我们每天所发的新闻多少是“有看头”。因为每个办报人都知道,新闻有无可读性最终是由读说了算的。新闻必须强调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军事新闻评论作为报纸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备受媒体的重视。特别是在新闻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军事新闻评论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评论的可读性直接关系媒体的影响力.决定着媒体在受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新闻评论也成为媒体精心打造、重点经营的品牌。军区军兵种报作为军事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紧踏时代发展的鼓点.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对提高报纸的指导性乃至促进军队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舆论场的碎片化、多样化发展,宣传工作的地位日益尴尬,重新认识新闻与宣传关系成为必然。从理论的内在逻辑出发,可读性成为新闻与宣传内生关系的连接点,而新闻工作者是最适合的执行者。重拾可读性或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创新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宁平 《新闻天地》2002,(7):23-23
如今报业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在一个报摊上,陈列着几十份各种不同的日报、晨报、都市报、电视报接受市场检验,如何吸引读者,勾起读者的购买欲,在很大程度上就看报纸有没有可读性的新闻。一篇可读性强的新闻往往会成为报纸的卖点,被很快抢购一空,反之,无人问津。于是,报纸的可读性成了办报人、记者和读者共同追逐的目标。增强新闻可读性,报纸采取了许多办法,像加强策划、找准选题、多样报道形式、精巧编排设计、推敲标题制作、精心包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搞好宣传报道的责任,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新闻的可读性不仅是新闻的命脉所在,也是新闻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和提高报纸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和心灵,是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8.
报纸作为传媒的一种,肩负着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责任,随着国家对传媒业的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政策实施,如今报业要自负盈亏,报纸内容的可读性受着市场经济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的可读性越强,读者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好,报纸的生命力就会越强。作为党报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闻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想读、喜读、乐读,是党报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办报人最为绞尽脑汁的事。那么党报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呢?  相似文献   

10.
晁阳 《新闻知识》2001,(1):37-38
“日报不如晚报,大报不如小报”,这是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对此,笔者曾特意走访了20位不同职业的读者,就“谈谈你对党报新闻报道的看法”做过小调查。结果,竟是百分之百的抱怨声:会议太多,文章太长,活泼不足,严肃有余,没啥看头,是给“官人”看的,等等。虽然此调查不尽全面,更非权威,有些抱怨也还难免偏颇。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报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增强党报新闻的可读性势在必行。一 我们知道,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搞好宣传报道的责任,具有鲜明的党性原…  相似文献   

11.
现象类稳态新闻的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与‘瞬  相似文献   

12.
杨军 《新闻三昧》2004,(3):36-37
科技新闻报道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科技成果传播出去,向社会各领域传递最新科技信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如果缺乏可读性,不通俗,就会使报道章晦涩难懂、味同嚼蜡、令人费解,让读失去阅读的兴趣,也就丧失了科技新闻传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能针对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直接阐明编辑或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反映舆论并引导舆论,从而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新闻评论当做新闻的旗帜、灵魂,它是当之无愧的。 新闻工作的实践表明,新闻评论已经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新闻改革,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新闻评论大量出现,不仅发展了新闻事业,而且丰富了人民思想文化生活,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但是,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广大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读者对一些评论文…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马斯洛的有机体"匮乏--需求"理论对新闻可读性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新闻的可读性源自于受众的匮乏感。因此,我们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要以受众为本位,传播与他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一个媒体能否在竞争中不断巩固和扩大受众阵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新闻的质量高不高,尤其是新闻的可读性强不强。因此,如何加强新闻的可读性,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新闻资料工作者,我认为资料对于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作用不能忽视,它与新闻的可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资料与新闻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16.
军委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军报时深刻指出:“强调讲政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要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这段精辟的阐述.鲜明地揭示了可读性与正确舆论导向的内在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党全国工作战略重点转移的一大产物 ,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 ,在人们新闻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 ,以指导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经济新闻 ,却显现出了主题裸露、形式老套、语言涩硬等弊端。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 ,成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笔者的实践体会看 :把经济新闻写“软” ,从内容到形式 ,都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是革除上述弊端 ,增强其可读性的重要途径。一把经济新闻写“软” ,不仅不会削弱其必须具有的指导性 ,相反能为实现这个主要功能提供有力的保证。请看下面事例 :1998年…  相似文献   

18.
19.
冯乔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52-52
对于新闻宣传,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码事,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而宣传则主要是主体向客体灌输自己的主张。因而二者要“分家”。还有人提出,新闻报道要淡化政治,淡化宣传,多写不带宣传味的可读性强的所谓纯新闻。的确.新闻事业的特性是传播新闻,但传播什么,为谁传播,怎样传播。却具有鲜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报纸的一张脸,在传媒语言飞速进化、表情越来越生动的当代.军报的表情似乎依然有些僵硬,那些本可以活跃起来的表情肌还是懒得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