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形和有形资产艾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间经济竞争的展开,人们对什么是“无形资产”和什么是“有形资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其实,记者也面临着如何对待自己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问题。有个阶段,有一些记者,太重视自己的有形资产了,说...  相似文献   

2.
一部书稿,一篇作品,能不能出版或发表,应该由谁说了算?这好象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却时常能听到这样的事情:一种情况是某人写了书稿,找出版社得不到出版,就给某领导同志写信,强调自己的书稿质量如何高,社会如何需要,出版意义如何大。这样,且不管事实是否真正如此,只要领导大笔一挥,予以同意,就等于拿到“令箭”,出版社再有不同看法,也不得不照办。也有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出版社决定出版一般学术性的书稿,某人有不同意见,也随意干预。这样都不好。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不好的积习,到现在还远远没有解决好。审定稿件有这个问题,处理其他事情直至司法部门在执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载体”是“声音”。声音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工具。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应注意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展示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来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形象,同时,使主持人的形象在听众心中鲜明起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一、声音,体现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声音,对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同时“声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节目主持人应该很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的声音,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如何去认识好自己的声音呢?一是变熟悉为陌生。就是把我们认为熟悉的“自己的声音”当成一个“对象”,当成一个“陌生”…  相似文献   

4.
吕国荣  宋丹 《出版参考》2008,(12):32-32
在工作中,有一句话常常被提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那些能力不够、对待工作没有尽力的人,常常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这句话也常常成为抱怨的借口。他们认为,一项工作,只要做了,不管有没有结果,就应该算做出了成绩。  相似文献   

5.
时下为新闻界议论最多的热门话题是创收。令编辑、记者们神采飞扬的也往往是如何广开财路的题目,即使以前只埋头业务的“老总们”如今也在津津乐道于“提高经济效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听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单位甚至某一个人想要宣传自己,只要拿出一笔钱,他的形像或产品便可以出现在新闻媒介,且形式可以不是广告而是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6.
图之类     
“图一文”关系论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算“好”,彼此感受往往不同,或者说要求不同:你觉得好,他无所谓;你觉得不好,他也无所谓。  相似文献   

7.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8.
离开新闻战线两年了。摆脱了审稿、看大样、签付印等等繁忙的事务,不再尝上夜班之苦,特别是不再担心挨“骂”,真是一大解放。现在,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些问题了。这也许是我从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岗位上退下来后“塞翁失马”之福吧! 由办报人变成看报人、由审稿者变成作者、由新闻工作到实际工作,角度不同了,对一些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如何对待挨“骂”的问题;我想得较多。挨“骂”之后  相似文献   

9.
张晓频 《视听纵横》2003,24(6):109-111
央视记敬一丹说:“自从干了记这一行,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戒律,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样一类的问题”。敬一丹提出了一个记最起码但又有相当难度的提问标准。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记总是提那些外延宽泛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感想”、“你感觉如何”等,也可以看到由于一些采访对象不善言辞,对这种“感想、感觉”不会一、二、三、四侃侃道来,采访因此陷入尴尬。  相似文献   

10.
怎样使经济报道吸引广大读者?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作者心中要装着寻常百姓。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方、部门、厂矿企业的领导同志对通讯员说:咱们在某某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错,你们要好好报道出去!在一些通讯员心中,也往往把报道本单位的工作成绩和经验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再加上他们自身从事着这项业务工作,因此,他们的思维方法也常常跳不出工作业务的圈子,写出来的稿子往往是:一、领导认识;二、措施、过程;三、经济效益,业务性较强,缺少新闻性。这类稿件见报后,本单位、同行业、上级有关部门拍手叫好,而广大读者却兴趣不大。要改变这一状况,首要的问题是端正对党报性质、作用、对象的认识。党报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应当  相似文献   

11.
自画像是画“自己”,更是画“自我”。因为自己并不完全等于自我,所以自己常常画不好自我。这就是为什么在谁更像普希金、卓别林的表演比赛中,参加角逐的他们本人,不得不分别把优胜奖拱手予人。  相似文献   

12.
李魁武 《编辑科技》2000,12(4):14-17
办好兵工科技的学术性刊物,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认识清楚在当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对待这份刊物;其次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体制问题,由谁来对这份刊物负责,是真抓实干,还是只挂名不管事;由此就生出投入问题,是投入最优秀、最合适的人力和必要的财力,还是看成“赔钱货”。  相似文献   

13.
谈谈书稿三审的“好”与“快”冶金工业出版社郭历平书稿“三审制”是出版社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并对提高图书质量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出版工作向质量效益型转移时,三审工作如何做到既“好”又“快”,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  相似文献   

14.
出版和效益     
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一组对等的范畴,讨论其对立统一,严格说来是不科学的,因为经济效益也是社会效益的一种。由于约定俗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概念在多年使用中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含义,继续作为对等范畴使用,已不致引起混乱。出版工作多年困扰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所谓困扰,主要是困扰于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不好的出版活动。双效益的,不困扰;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一般的,不困扰;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不好的出版物,一般是依法处治,也不存在困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春阳 《今传媒》2003,(6):80-82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媒市场定位”成了传媒人熟悉的词语。但是,如何恰当地为传媒定位呢?常常听到一些传媒的老总抱怨,说他们为了为传媒定位,花了大量的钱进行调查,找到了传媒受众最需要的信息类型与服务方式,但是,真正去做了,效果并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有关传媒定位的基本问题没有被认识清楚,其中,首先是对市场定位的效用问题的认识。 一、传媒市场定位的效用 关注传媒市场定位,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市场定位的效用,即为什么要进行市场定位?传媒市场定位是传媒竞争的产物,它标志着传媒竞争由原始的、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是指对竞争的认识状态)开始向有意识的、有序的状态发展,应该说  相似文献   

16.
作者提出的问题极有针对性。把撰写论文仅仅当做晋升职称的“敲门砖”,是写不好论文的。从编者的角度说,要对得住花钱买杂志阅读的订户。否则,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作者只有先解决好“文章合为谁人著”的问题,才能和编者、读者利益一致起采。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所暴露的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也是我们搞批评报道的初衷。为此,我始终认为,在从事批评报道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先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观念着眼,紧紧地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这个“度”把握得好自然就会达到批评的目的;“度”要是把握不好,要么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要么不痛不痒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出版工作38年了,这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个人的一生中则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常常听到一种议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无足轻重,无名无利,没有搞头。而我并不因此鄙薄自己。我倒认为,“为人作嫁”也是一种奉献,也要在风风雨雨中经受考验,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顺应历史的潮流前进。  相似文献   

19.
常常听到有的同志抱怨自己思想混沌、文思枯竭,尤其在采访中,新闻敏感不强、分辨能力太差,即使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也难以判断和捕捉珍贵的新闻价值。于是喟然长叹:“我不是搞新闻的料!”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京城一大报上有则消息标题叫《湖北两厅级干部因受贿党票没了》。我说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报纸上见到“党票”一词了。《现代汉语辞典》“党”字条的20多个词语中,没有“党票”这个词,它指的是“党籍”。平时,偶尔能听到有些人(包括少数党员)把党籍说成“党票”,把某某人被开除党籍称作“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