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理分科这一教育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取消文理分科成为社会发展的呼唤和要求。作为一项教育变革,取消文理分科在改善人的知识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人的现代化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也对人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职业规划方面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取消文理分科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真正推进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政策,需要趋利避害,要有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这些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一慕 《教育》2008,(7):22-23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朱永新严厉痛斥当前文理分科制度,呼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一定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高中文理分科,已经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这一番话犹如一颗炸雷,搅乱了本来就不平静的中国教育界,引发了“文理该不该分科”这个久争不下问题的新的社会大讨论,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文理分科”制度在用一种近乎“最后申辩”的方式,为它在中国教育历史舞台上作最后告别。  相似文献   

3.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的高中文理分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一个新问题,但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各方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来看,争论中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基于自身利益评判高中文理分科。基础教育公共利益的私事化使得学生和家长反对取消文理分科;教师在教育理想和自身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而谨慎赞同取消文理分科;教育专家学者高举理想大旗。主张坚决取消文理分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于对政绩和社会影响的考虑而观望,暂时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由此可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一纸政令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相关利益各方不断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高中文理分科的由来 自清末引入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初创中学教育尚未出现文理分科.其后1909年学部奏请中学堂实行文科、实科分科教学.民国初年,在蔡元培文理兼修教育理念影响下,中学取消分科,实施普通教育.但1915年袁世凯效仿德国,将中学教育分科设立.至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取消文理分科.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开始分科全国高校统一招考,后虽分类和科目时有变动,但分类招考方法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取消文理分科并非是导致国民素质降低的根本原因:取消文理分科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现况;取消文理分科未必削弱学生文科的水平;当然文理分科也不完全能反映出中国教育缺少人文精神。事实上,取消文理分科虽然是一种趋势,但是时机尚未成熟,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仍尚未解决。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该在正确理解文理分科内涵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必修课与选修课,实行学分制,通过适当改革高考政策来缓解当前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高中文理分科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专业预设,并且文理科目的选择带有强制性--这种"非文即理"的排他性选择,是对受教育者思维和发展的一种限制.关于文理分科制度存在种种质疑,其中包含对于分科制度下人的专业性假设的质疑、高中教育本体性的质疑、高中教育基础性的质疑、文理分科背后人的全面素质的质疑等,在质疑中应进一步明确高中教育的本体功能和发展目标,为取消文理分科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前,关于我国高中阶段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人们仍然存在争议。应当看到,实行文理分科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学。另一方面,文理分科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不利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不利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泛滥。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文理分科,从长远看,取消文理分科是必要的,但目前取消文理分科条件还不够成熟,不宜实行一刀切。  相似文献   

8.
魏宏聚 《天中学刊》2011,26(1):129-131
高中文理分科是我国特殊时代的特殊教育制度,该制度在当代的存在基础如人才需求基础、心理学基础与知识基础已不复存在,并且取消文理分科的社会舆论基础已经成熟,所以,现在已经是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目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果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其前提条件是:整合高中课程,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文理渗透;降低学科难度,改革高中评价方式和高校招生方式;提升教师素养,注重文理隐性渗透.  相似文献   

10.
邓凯 《教育科学论坛》2009,(7):32-32,33
提出“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这个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学什么更好,以及怎么学更好”等当前教育急需回答的问题。为了适应当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渴求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现实状况,我国教育就必须科学地论证并制定适应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教育教学体制,特别是解决好包括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以及取消文理分科之后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理分科是我国学制之内非制度的学生分流手段,其过度发展不利于高中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整体性,其以学科地位的异化作为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对整个高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确保高中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重新审视文理分科问题。  相似文献   

12.
考试策略一方面是对考试原则的实践,另一方面又是考试模式形成的依据。素质教育下的高校文科考试策略,不仅要在最大程度上契合高校文科考试的原则精神,还要在最大程度上有助于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培养方面系列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认识,应当构建以"兴趣带动"与"项目带动"为核心策略、以"考学同步"与"适当调节"为配套策略的高校文科考试策略体系,以达成释放文科魅力、改善教学乏力、增进学习动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目的。按照这种理解,尝试提出一种新的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理分科不分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文理分科是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考试传统的大国,文理分科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施行文理分科奠定了自然基础:脑功能分区定位研究为文理分科做出了生理学的解释;多元智能理论为文理分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二层次三因素理论为文理分科提供了教育学的参考。人类由工业社会向服务业社会过渡进程中,社会职业分类越来越细,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为文理分科开辟了时代的航程。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令人鼓舞也令人担忧,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彰显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偏斜。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科学发展观呼唤高等院校人文教育模式和战略的复兴;人文教育在建立和谐社会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是高校构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对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的思考——兼谈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科学教人做事 ,人文教人做人”的二分观点值得商榷 ,传统的事实价值二分模式和主客二分模式是其理论渊源。科学作为一种文化 ,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的价值内蕴。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 ,这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而不同”的根基。缺乏完整的科学文化观和科学教育观 ,是科学教育最大的不足。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并且能够既教人做事也教人做人。要充分挖掘科学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来教育人 ,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课程是教学改革当中产生的新型课程,它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艺术教育的创新精神,打破了传统艺术教育分科的界限,在艺术学习和实践当中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文章主要对综合艺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艺术成长记录夹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其内涵、设置的目的及意义、内容,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评价艺术成长记录夹,最后对艺术成长记录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从美国艺术教育研究的三个项目,管窥美国艺术教育三个不同领域的研究:哈佛大学“零点项目”中的一项成果“艺术教育并不必然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成绩”,强调重视艺术教育本身不可替代的价值;“艺术教育与辍学率”,揭示出艺术教育能够“延缓孩子辍学时间和延长在校学习时间”的事实,间接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在校学习的积极影响;“教学艺术家”的研究,从艺术家从教的各个环节入手,系统地探索、总结这一师资角色的发展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今的教育体制分为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理科和文科并非泾渭分明,在很多学术领域里都呈现出紧密结合的情况,以实验语音学为例说明文科和理科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多次发布文件并进行督导检查,使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束缚,教学方法、手段滞后,缺乏对艺术课程构建的顶层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艺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质教育,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不断研究新方法,开创新思路,必须从构建创新艺术教育模式、整合诸种教育教学因素、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创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rts animate learning because they are inherently experiential and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to develop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students. These same skills are valued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 education, but the arts have not been consistently included in STEM lessons. We transformed our STEM programming into STEAM programming (STEM plus arts) by creating an innovative partnership between two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e Braithwaite Fine Arts Gallery and the Garth and Jerri Frehner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t Southern Utah University. The partnership resulted in a STEAM learning program that integrated art and science for K-12 students. We incorporated an art exhibition, a hands-on lesson in art, and an immersive lesson in science that culminated in a student project that merged concepts from both art and science. Through programs each fall from 2012 through 2014, we helped over 6,000 students from southern Utah use concepts from art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aterpillar defenses, fish ecomorphology, and pollinator bi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