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他的戏剧作品一样璀璨夺目。对它的研究,学者专家云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文章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发展历史作了简介,并侧重将国内学者1990-2011年对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的爱情、伦理主题和时间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中国话剧成热的标志,有的学者称它是“悲剧典范”。六十年来它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人们也一直在探索它深奥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但是,正像其它一些伟大作品一样,人们对它的理解产生了很多分歧,这原本是学术界常有的情况,不足为奇;《雷雨》问世后,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观众)对它的理解又产生了矛盾,这种现在文学史上也并不罕见。令人难解的是曹禺本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所讲的有关  相似文献   

3.
作为希伯来文学的珍珠,《路得记》在欧美文化里有着广泛的影响。现在它也逐渐被国人所知。历年来学者们对它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读。然而,只有了解作品的文学特征,才能更深地认识和理解它的属灵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明宫词》展示了发生在大明宫内血腥而无情的权力争夺.作者以中国人的眼睛,加上莎士比亚的风韵,和紫式部的混沌悠远写出这部作品.对于理解和评价这部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和风格曾引发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像一朵瑰丽的奇葩;也有的学者认为,《大明宫词》虽然华丽但空洞而缺乏条理.文章将分别从题材、人物的悲剧性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说起“后现代”这个词,见仁见智。学者为它写了无数的学术著作,娱乐工业的操刀者对它进行了各式时尚包装。老百姓对它却还是云里雾里。如果有哪位学者肯在百家讲坛上讲讲后现代,结合学术与娱乐,真不知道会说成什么样子。正在这个时候,看到晓苏的《金碗》,不禁让我茅塞顿开——一部通篇毫无后现代气息的作品,却最好地诠释了后现代的意味。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学人翻译了31885册外国文学作品和1580册外国的文学研究著作,出版了2391册本国人研究外国文学的著作;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为三个明显的高峰,1911前后、1931-1932、1937之后、1949-1952、六七十年代、1993-1995为六个低谷。整个20世纪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末11年出版841册外国文学作品;民国年间年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6069册、外国的文学研究著作466册,本国学者撰写外国文学研究著作329册;新中国成立之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24975册、外国的文学研究著作1114册,本国学者出版了外国文学研究著作2062册。  相似文献   

8.
笛福的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是世界经典著作之一,它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学者和评论家对这部不朽作品做了研究。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人们多集中于对鲁宾逊个人精神的肯定以及他作为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新兴代表的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叙事学上的症状阅读对这一文本作了另一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美国比较学者达姆罗什主编的《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是一部在编写理念和体例上有重要创新的世界文学作品选本:它践行了编者新的世界文学观念,打破东西方划分或文类区隔的惯常做法,以历史分期为主线,再辅以时代思潮、区域、专题、类型、作家等作品划类的依据;它冲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桎梏,具有真正的全球视野;它抛弃了只选名家名著的“潜规则”,对那些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反映了多种文化的联结、表现了跨国跨文化事件和国际经验的作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把世界文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设定在跨文化理解上,重视作品历史文化背景,强调关联阅读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0.
张艳  纪景超 《文教资料》2012,(34):51-53
《吕氏春秋》是我国战国秦汉之际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著作,然而,有汉以降历代学者对它重视不够,吕书研究一直是先秦诸子作品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就历代以来对吕书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对作家作品介绍这种教学导入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理论性逐步增强、从整体研究到整体与局部研究并存、由简单到深入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1979—1984年,这是我国学者对作家作品的介绍研究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9年,这是我国学者对作家作品导人研究的第一次繁荣阶段。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18,(3):66-71
《泰山梁甫行》是曹植的重要作品,关于它的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学者们意见不一。通过对曹植生平经历和诗歌内容进行考察,可知诗歌创作于曹植为雍丘王时期,作品描写的是雍丘大湖白羊陂周边百姓的生活状况。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长期遭受水涝灾害的兖、豫地区人民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文学家巴金走了,但其不朽的作品依然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同时也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对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和研究。2006年7月。郝荣斋、刘奕的《走进巴金(家)的语言世界》一书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以巴金的代表作《家》为范例,以《家》中语言文字的美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堪称散文作品中的经典,选入人教版必修二。无论是它优美的文笔还是深厚意蕴的情味,都引发了后继学者的不断探讨。尤其是作者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的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之所以说郁达夫的经典之作引发了学者的讨论和思考,是因为不同的学者从文本中读出了不同的意味。宋玉在《九辩》中说:"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许多学者把悲凉看做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认为这是一篇悲秋之作。  相似文献   

15.
国际报告文学产生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记录了国际工人阶级奋斗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宏伟历史。恩格斯不仅是革命导师,也是最早书写工人苦难的作家,马克思以最快的速度将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斗争以气势磅礴的气概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笔墨展现出来。他们开创的底层书写和英雄战歌引领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许多跨国写作的杰出报告文学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作品,堪称近代“艺术化的历史文献”。国际报告文学不仅受到革命领袖的重视,也成为广大人民认识历史进程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国外有识学者将经典报告文学评为“20世纪百佳文学作品”,国内学者多次举办国际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德国开展了“国际报告文学评奖”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国际报告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得到国际作家和学者的共同认可。“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筹划编选《国际报告文学经典作品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初步梳理了国际报告文学近200年的产生发展历史,作为编选者的思路参考,并借此和同行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首位摘得此桂冠的中国作家,莫言受到了来自全世界读者、评论家等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其几部作品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本,汇集了西方学者、教授、评论家通过其英译文本对莫言及其作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02年贝娄作品的全面翻译出版,其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2005年4月5日贝娄的与世长辞又在我国掀起了不小的贝娄研究热潮。本文拟从译著专著、整体研究、主要作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等四个方面回顾新世纪以来(2000年—2006年8月)我国的贝娄最新研究状况,梳理文学批评者的研究热点,拓展贝娄研究在中国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鲁迅精神及其作品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它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形成,深受鲁迅作品及其精神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一些老学者认为:早在30年代,鲁迅作品的维文版就已在新疆出现并且在40年代开始传播。①解放后,鲁迅的作品广为传播。我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鲁迅的作品在“五·四”运动时期,即20年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何以要创作《荷塘月色》,又为什么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不少学者,包括一些教科书,认为作者的这种情绪与大革命失败有关。我认为仅凭文章作于1927年7月就推断它与大革命失败的关系,既不充分,也有悖历史的真实,是一种泛政治化倾向的表现。这种理解既不利于读者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家作品,又无助于读者真实地把握文章内蕴,是阅读重点和兴趣的误导。  相似文献   

20.
郝敏 《快乐阅读》2022,(4):68-69
<正>20世纪初的俄国,正酝酿着文学理论的变革。不久之后,“形式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之所以称为“形式主义”,主要是学者将重点研究放在形式层面,如作品的词语、语言等构成。在后续的研究中,广大学者沿用这一名称,将批判理论视为俄国形式主义。纵观文学理论史,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意义重大,它在文本研究方面走在前列,迈出了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由社会、作家向读者和作品转变的重要一步。要深刻地认识和评价俄国形式主义,就要从“形式”概念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