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朋友们都看过老电影《城南旧事》吧?还记得它那优美动人的插曲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暖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校园里无人不晓的歌曲《送别》,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传唱。听着它,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中,陶醉其间,久久不能忘怀。其实这并非一首地道的中国歌曲,它的旋律来自一首美国歌调《梦见家和母亲》。外国歌调的竞相传唱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这位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奇…  相似文献   

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 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先驱,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西洋油画和音乐,是把油画艺术、钢琴和话剧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曾尝试把西洋名曲填上自己的歌词演唱,这首《送别》就是根据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母亲》填写的。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送别词,约50篇左右,写于他生平的各个时期,其中犹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杭州任上写得较多,也比较集中。这一年他共写24首送别词,而送别的对象比较集中在陈述古、杨元素,其次是柳子玉和许仲塗、孙巨源、陈令举等人的。《东坡乐府》所载第一首送别词是《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兄弟与柳子玉的友谊很深,他们相识于熙宁三年,苏轼诗集中出现关于柳子玉  相似文献   

4.
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歌曲中不少优秀作品,其歌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这对它艺术品格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现代歌曲的早期倡导者李叔同就是一个典范。他在1914年对美国奥德威作词作曲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谱小有修正,重新填词,创作了《送别》,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歌曲的经典。题名《送别》,意境以至词句参照了《西厢记》莺莺长亭送张生一折,夕阳古道无人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句子,化入了李叔同的歌词里面。清人龚自珍的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是李叔同所赞赏的,也部分挪到歌词里而毫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最早的词曲总集《云谣集》,其中有部分曲子在字句上仍然存在争论。本文主要对《云谣集》中的“云”字、《凤归云》(第一、第二首)、《破阵子》(第二、第三首)、《内家娇》等词曲内的部分字句进行重新阐释和考证。  相似文献   

6.
<正>在电影版的《城南旧事》中,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那就是由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的《骊歌》(又名《送别》)。它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风靡一时,是一首传唱度非常高的学堂乐歌。逸诗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相似文献   

7.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历来以诗风雄健清丽为人称道。一曲“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二首》)更被评家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倾倒无数后来者。王昌龄的七绝,按题材主要可分三类:边塞诗、宫词与闺怨诗以及送别诗。其中前两类,自古倍受推崇,评价很高。而约占七绝总数三分之一的送别诗,除《芙蓉楼送辛渐之一》等极少数  相似文献   

8.
在电影版的《城南旧事》中,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那就是由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的《骊歌》(又名《送别》)。它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风靡一时,是一首传唱度非常高的学堂乐歌。逸诗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思路《送别》是一部流行于我国二十世纪初的,并用于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插曲,几乎人尽皆知。作者李叔同虽然词曲兼擅,但是这首歌曲的曲调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的意境。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长亭外,古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作词共计三百四十多首,其中送别词将近六十首。苏轼颠沛流离的遭遇和热心交友的豪爽性情造就了其送别词作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意涵。感伤是大多数送别作品的基调,苏轼的词作亦不能免俗,但他在感伤的基调上兼具个人独特的风格,本文通过赏析其送别词《满江红&#183;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以对苏轼送别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三径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的句子 ,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剑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长亭 驿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 ,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于大…  相似文献   

12.
翻开《稼轩长短句》,不难发现,南宋词人辛弃疾对庄子是多么倾慕:“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读庄子有所思》);“怎得身似庄周,梦中化蝶,花底人间世”(《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谁与齐万物?庄周吾梦见之”(《哨遍·秋水观》)。不仅如此,在一部《稼轩词》中,直接、间接引用《庄子》一书的地方,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有许多首词,甚至全部化用《庄子》书中的语育和典故。《稼轩词》与《庄子》,正是体现了文学发展的某种渊源关系,值得一谈。  相似文献   

13.
笔者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常尝试用小学数学方法思考中等数学问题,有时确也自得其趣。题1 证明99~(10)-1能被1000整除。(《代数与初等函数》第三朋P·550 证明: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点评:此处设计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铺陈了一个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11课《近体诗八首》中有一首刘禹锡的诗《石头城》,第12课《词七首》中有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  相似文献   

17.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b6n m cJ d已O花 浴 告二、填空1.《金色花》的作者是——(填国家名)的著名文学家,这首诗是由我国著名作家翻译的,他的代表作品有《——》等。2.《纸船·寄母亲》的作者是,她原名——,是我国著名的——,她的代表作有《__—》《——》《——》等。这首《纸船·寄母亲》表达了她的感情。三、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长{;;二载㈠二四、根据语境,在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又在新叶上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2.我暗暗地在那里,却一声儿不响。 3.你会——到这…  相似文献   

18.
通常来讲 ,我们赏析《诗经》总是特别注意赋比兴的手法以及重章叠句 (也有叫“重章叠唱”的 )的结构方式等等。若论赋的手法 ,《诗经》中有《硕鼠》、《伐檀》之歌 ;若论比兴 ,又有《关雎》、《蒹葭》之属 ;讲到重章叠句 ,也有《黍离》、《采葛》显得更为典型。而高中语文 (试验本 )第三册选择的《〈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着眼点却是如同天籁一般的自然和不事雕琢。一、《卫风·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的民歌 ,它讲述了一个弃妇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以及她的悔恨和决绝。从正常的时间顺序来…  相似文献   

19.
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下简称《送》)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黄》)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一、虽都表现“送别”的主题,但表达感情不同《送》诗是作者王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送别亲友到一个僻远的地方去;表达的是那种深  相似文献   

20.
一、分散式诗歌欣赏。所谓分散式诗歌教学欣赏,就是选取同一题材的诗歌若干首,然后每节课教给学生一首。如送别诗选择《芙蓉楼送别辛渐》《、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首诗歌。每天把一首诗抄到小黑板上,上课时把小黑板挂上,组织学生朗读几遍,然后稍作讲解,学生通过朗读和听讲,基本上能够掌握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