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是对先前武士道精神的推陈出新,体现了道德、文化的共通与变异。它继承了先前武士道精神的许多优良品质与德行,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又逐渐变更了“忠”的内涵,把武士的道德追加为全民的道德。内省的道学工具转变为军国主义的精神工具和战争工具。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日本现代化建设强大精神动力和社会美德的同时,也引发了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武士道作为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到日本的民族性格中,由此完成了日本道德精神的建立,形成了日本的整体精神,而且逐步成为了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武士道靠鲜血和生命来体现,最大限度地挖掘国民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和牺牲精神,具有难以估量的物质化能量,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幕府统治中,武士阶层以及武士道精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等社会现象等。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武士道是大和民族的灵魂,是日本民族的象征。纵观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从初期的武士集团,发展为融入了儒教思想的武士道,到弘扬至今的武士道精神,无不贯彻了为统治者、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如今它做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世人所熟知。所谓武士道是武士应遵守的道...  相似文献   

5.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果实。它随着武士阶级的形成而出现,经历日本中世、日本近世、日本近代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以制度化为内容支撑、道德化为外在表现、信仰化为精神核心的结构特征。随着日本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武士阶级的消亡,武士道作为一种制度不复存在,武士道信仰却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资源,仍然影响着现代日本和日本人。  相似文献   

6.
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其破坏力和创造力同样巨大。纵观历史,日本现代化道路上两次美梦成真的惊人成就,既有浸透“战争之道”毒汁的赫赫“战功”,又得益于“献身之道”精神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日本逐渐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而支撑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士道。在二战中,军国主义歪曲并利用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将其作为日本士兵肆意屠戮中国人民的借口。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在文化的融合中,我们的伟大先贤孔子的儒学思想又对武士道精神何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孔子儒家思想的剖析,找出二者的异同,找到孔子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彧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30-131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在社会行为、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留有印痕。它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岛国环境所制约,还受到佛教、神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忠君、尚武、勇烈、服从、礼仪、廉耻等封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9.
日本武士所创造的武家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有"武士宗教"之称的日本禅宗从产生之日起就同武士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镰仓时期逐渐形成了"武士好禅"的时代特点。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武士的行为,启发了武士的生死观,指导了武士的武道修习,深深影响了当代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大和”民族特有的道德规范体系,自11世纪产生伊始就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范式且统摄着日本民族的文化苑囿。为此,日本武士倡导以儒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伦五常”的道德教义为设身处世的思想寄托;以佛教禅宗“生不可喜、死不可悲”的教化作为忠贞献身的精神慰藉而涤除生死、惟命是从;以神道教的情感纽带奴化忠诚道德而追从主翁、舍己奉君等,从而建构着日本“武士道精神”演绎的生命旨归。  相似文献   

11.
陈橹 《红领巾》2005,(4):10-13
佛教在日本经历了国家化及与政治相互扶持的长期历程,因此与其政治和军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联系.日本佛教存在着某种功利化倾向,不太强调是非善恶的区别和“因果报应“以及“轮回“与“涅槃“等观念.僧侣和武士曾经相互影响,佛教禅宗在武士和政客的训练过程中发生过重大作用,对于日本民族独特的生死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武士道发生的重要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2.
日本武士道的生成、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道德体系,自11世纪产生始,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统领着日本的民族精神。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道被日本军国主义恶用,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日本武士小说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在一定的国民精神文化土壤上——武士道精神和武侠精神——生长起来的小说类型。藤泽周平的武士小说一改常态,描写江户时代末期底层武士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塑造非典型武士;他创作中的"转向"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疗伤作用",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对武士道文化的批判反思和对现代人内心渴望"真情"的观照。新生代武侠小说家徐皓峰作品中展现出了"反类型"特征。在他试图解构"侠"文化符号的野心之下,是对"侠"文化发展困境的反思。藤泽周平反常态的成功创作经验和徐皓峰的"反类型"尝试都对中国武侠小说这一类型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启示:实现文化超越,将"侠"精神解构为矛盾的人自身所作出的自由选择之行为。  相似文献   

14.
武士道是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有现象,自九世纪武士登上历史的舞台,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今在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本文截取了武士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近世武士道(1868年明治维新至1945年战败投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近代的尤其是在军国主义支配下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 与政治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武士阶层逐渐形成。久而久之,这 种武士阶层的思维、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它驱 使武士以效忠和服从主君为首要义务,为主君杀伐征战,攻城掠  相似文献   

16.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二战结束后.武士道是日本引以为豪的"大和民族"的灵魂,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切腹作为一个武士道精神的一个特殊的沉淀,有一个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发展过程,对切腹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对武士道精神的理解.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切腹的变迁做一个粗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中国,弥漫整个社会的实在是伦理理性、实用理性的精神,它虽然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以及民族文化的连续性等各个方面,确实起到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成为宗法人伦社会的最有效的思想基础,但是,它也使自己逐渐失去自我创新的思想机制.在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我们必须确立起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20.
武士阶级在日本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武士阶级兴起于平安时代末期,历经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武士阶级的统治达到鼎盛状态,武士道精神也形成于这一时期。武士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掌握统治大权的?本文对武家政治进行梳理,明确武家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