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第三次法律革命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它对于实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意义重大。在这场革命中,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根据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对法制的需求,适时提出法制思想,以推进现代化事业。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时期党的法制思想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法治语境下,由"法制"向"法治"过渡具有现实必要性。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公民法律意识、法律法规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在现实中国法治语境中由"法制"向"法治"的过渡还面临困难,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法制"向"法治"的过渡,以推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从"法制"到"法治"--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认识上一次质的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作为执政党,究竟依照什么来治理国家,实行何种治国方略,这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历史课题。在和平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沿袭战争年代的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我国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法制的大政方针。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法制问题的大量精辟论述,构成了闪耀着思想光辉的民主法制理论。这一伟大理论从…  相似文献   

4.
浅论法制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不论是作为两个法学范畴,还是作为两种法的形态,都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本文从分析法制与法治各自的涵义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阶段,指出法制与法治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原则区别,强调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制与法治都属于法现象的范畴。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而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 ,包含着一种价值追求。两者存在着位阶上和属性上的差异 ,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的中国 ,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这是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特别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痛苦教训得出的结论。为了这一任务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它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把这个问题写入了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新的宪法条款以及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法治和法制,就是本文要进行分析的重点。虽然在一般法学理论的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7.
本从分析法制、法治与人治概念的内容入手,简要说明中国从“法制”概念到“法治”概念的转换历程,指出这一转换标志着中国法治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8.
法制:法治兄弟,咱俩都出现在《思想品德》教材里,同学们都把我们混淆了。把我说成你,把你说成我,这样真尴尬。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由法律和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历史角度出发,还是概念本身来看,法制与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准确把握二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以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制到法治,是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法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要求我们加深对两个概念内涵的研究和探讨;法制侧重于静态的制度描述,法治则追求法的理念、精神和原则;法制的价值取向不明,而法治则执着地表明和追求其正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现阶段法治运行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从法治精神的角度探讨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问题。主张从法治的人权精神、人道精神、诉讼平等精神和追求实效精神等方面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关键之一是搞好法治建设。鉴于此文章在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和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如何完善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都市法治化与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表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了法治化道路。国家的法治化离不开省、市、县、乡等区域的法治化,都市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法治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力量,它始终离不开都市法治文化的支撑和推动。从对上海市民的调查中可以看到,都市法治文化开始萌生但尚未形成。因此,面对都市法治化的目标,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去主动培育和建设都市法治文化,使其成为引领都市发展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5.
执政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基本要素,是执政者“合法”行使权力或施行统治的重要前提,也是法治得以维系的条件。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原有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流失。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必须依法规范执政党的行为,建构依法执政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两大命题,"依法治教"的概念形成于教育立法的恢复和繁荣阶段,因应了教育治理工具的转型,而"依法治校"的提法在进入新世纪后才逐步成型,旨在重塑学校治理结构,二者是主体不同的两个层次、重点不同的两个方面、不同阶段的两个重点。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逻辑关联并不局限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场域转换,它们在教育法治进程中相互依存:学校内嵌于整个教育系统中,依法治教为依法治校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学校身兼多重法律角色,由其生发的法律关系极为复杂,依法治校则成为依法治教的关键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二者之间的互动耦合还形成了"软硬兼治""多元共治""学校自治"等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极大地拓宽了教育法治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人性化是法治内涵的要求,只有通过司法工作者、社会管理参与者依据自己的善良良心与道德,对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进行发掘,才能实现法治的人性化。法治的人性化内容有助于全面揭示法治的内涵与法治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通过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认识,阐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做为重要治国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是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基石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0.
师范辨     
在中国的师资培养语汇中,“教师教育”正有取代“师范教育”之势。当前见诸有关师资培养的文献和某些学术场合,人们似乎感到用“教师教育”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表现,而用“师范教育”已经不合时宜。然而本文正是要讨论“师范”问题,这就恐怕有舍不得老“古董”的意味。但是,如果我们连“师范”的由来与蕴涵都还没能弄清楚,就急急忙忙将它丢弃,这又焉知丢弃的不是好东西?至少在一个流行了一个世纪的专用词语将它丢弃之前,来一番正本清源,还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