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她的城》是池莉的一部作品,写3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武汉女人。她的城在武汉。这么多年来,池莉延续和坚守了自己的作品特色:写武汉,写武汉的小市民。欲采访池莉,回短信说在英国访问。我在自己的相册上搜索,找到一张老照片。照片摄于1993年,其时我在电台当记者,参加由《小说月报》在武汉主办的"方方池莉作品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王楠楠 《考试周刊》2011,(28):36-37
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及“汉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多写世俗人生。池莉的最新作品《所以》展示了人的命运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反映了时代及人生需求的矛盾.读来引人思索人生。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她的“人生三部曲”系列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池莉的创作在于解构,而我认为她的作品更多的在于一种建构。以这个系列作品为中心,池莉在这期间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爱情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的特点,是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是世俗人生爱情经历的一些无法回避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爱情的意味,了悟爱情的真谛。从而达到其重新建构爱情的目的。这种建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显然是与现代性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是以解构过去的爱情婚恋观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坛中,池莉以特有的女性意识炽照着男性,正如她所说"男人自有迷人之处"。其笔下的男性形象朴实且厚实,然而他们不是英雄,他们活得不太轻松,他们都是在都市间穿梭、在夹缝中行走的历尽人生烦恼又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小人物。池莉在用亲和力十足的笔触讲述着城市中男人的生命历程,诠释着她思想中男人的生存状态,传达着一份对当代男性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本文以《烦恼人生》和《有了快感你就喊》为例,以当下男性在社会和婚姻家庭中的生存处境的描绘和理解为出发点,着力表现作者别有的男性关怀。  相似文献   

5.
《飘》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塑造了一批具有骑士精神的南方绅士。南北战争的爆发让南方绅士的男性气概发生了嬗变。作品塑造了没落的“绅士”艾希礼,其男性气概从有到无;崛起的“恶棍”瑞德,其男性气概从无到有。艾希礼和瑞德二人男性气概的嬗变,映射了媚兰和思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的发展变化,客观上为美国南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描写南方绅士男性气概的嬗变,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美国南方女性的独立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通过描写社会对理想男性气概的憧憬与期待,作品为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远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王海鸽被称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她的小说反映了现代婚姻中的种种问题。研究者们大都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其小说,对其中的男性却很少涉及,文章将以《新结婚时代》、《中国式离婚》和《大校的女儿》三部小说为例,对婚姻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革命爱情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林道静的生活为线索,通过表现她对共产党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揭示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从小说女主人公的性别角度出发,通过审视其在恋爱过程中倾心的各种男性人物形象,来探讨《青春之歌》中一个普遍的精神心理现象———恋父情结问题,能够进一步挖掘出林道静恋爱心理的实质就是不断寻找其精神父亲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池莉通过自己的作品对传统的男权世界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在她的第一部原创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中,又通过女主人公芒芒和高勇的婚恋悲剧以及对其悲剧原因的深入挖掘,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古典之爱陷落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育(上)》2011,(11):158-158
池莉新作《她的城》日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一次,作家池莉又把视角对准了她生活的城市武汉。作为池莉婚变后的第一部小说,《她的城》描写的又是女性面对婚姻波折时的状态,很容易令读者把书中人物与作家对号入座,猜测本书折射作家自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在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以往的评论者往往忽视《森林》中男性话语霸权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忽略其美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男性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而在直子和绿子的选择中所暴露了男性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唐炯 《凯里学院学报》2004,22(5):118-120
薇拉·凯瑟以她的小说文明于世 ,尤其是以内布拉斯加为题材的几部作品。这些作品高度赞扬了拓荒精神。薇拉·凯瑟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中 ,拓荒精神植根于人们心间。而且人类的奋斗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个主题贯穿了她的主要作品 ,如《教授的住宅》 ,《死神来访大主教》。小说中 ,凯瑟强调精神价值。她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勇敢的拓荒者、艺术家、圣徒。他们一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苏联当代文学探索人类的精神道德问题,是20世纪下半期世界文坛凸显的文学现象。作家们“杞人忧天”,自觉担负起坚守人类精神家园之重任,以审视的目光投向人性的缺陷及其造成的恶劣后果,进行庄严的道德“审判”,展现了求索的“心路历程”的艰辛,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和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池莉近作<看麦娘>、<有了快感你就喊>对爱情婚姻有了全新的诠释.这两个文本已从池莉以往作品中推崇的两性和谐转化为两性对立,文本中的人物对爱情婚姻彻底失望,试图以逃离的形式重构精神伊甸园,这一诠释触及到现代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下渺渺众生的精神归宿问题.  相似文献   

14.
艾丽斯·沃克对于当代美国文学的贡献,首先在于她能够为一直被忽视的美国黑人妇女代言,从而赋予了她们现身和立言的权利。她笔下的妇女,面对黑人社区背景下遭遇的种种压迫,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而她们最终的命运历程体现的是黑人女性在精神创伤下的内心重建和她们在自我重建中走向生命完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超越生命——从《达罗卫夫人》看V·伍尔夫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舛的命运和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个性使V·伍尔夫形成了一种旷达而又睿智的世界观。她的创作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更表达出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渴望。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可以作为管窥她创作理念和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所谓精神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与身体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讲,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重视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探讨并实施精神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不是”和“是”两方面来把握。“不是”即它与别的教育活动的区别: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实用教育。精神教育的“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第二层次,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第三层次,是审美教育、理想教育。我认为,倡导精神教育,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代所应该关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机械时代在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艺术在此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负。重返精神家园就是对人类性灵的重新唤起。勃纳尔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表现了在绘画艺术中对精神回归的吁求。  相似文献   

18.
庐隐的创作生涯虽不长,但留下的作品却颇多.她的小说展现了"五四"时期觉醒女性的反叛、探索精神和悲哀、迷惘的心理状态,形成了悲郁、探索的精神特征.这种精神特征与西方"世纪末"情绪的影响和庐隐自身的情感经历、生命体验密切相关,也是庐隐独特的审美选择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精神文化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来势凶猛的"网潮",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因此,必须重视网络精神文化的培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与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宗教意识和态度,凯瑟琳·安妮·波特小说创作丰富意蕴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她的代表作?开花的犹大树??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中,有着天主教信仰的女主人公们,在充满灾难、危机的世界里面对背叛、死亡、虚无,感到迷惘、幻灭,艰难寻找着生存的意义和支撑。由此可见波特对宗教既渴望相信又持深深怀疑的矛盾心态、对所处时代宗教危机的感知和寻找精神信靠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