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何叙述史实才能如其所是的那样展示它,这一直是史学界、哲学界关注的问题.史实的"自在性"与"属人性"像一把手术刀,将中西史学界划分成两大学派.西方史学界有所谓"客观的"与"主观的"史学派,我们亦有"直书"与"曲笔"之分.回顾中西史学家对该问题针锋相对的论述,回顾史学史本身的发展历程,人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人类未必能找到一种完全"客观的"叙述史实的方法或体裁,但在这样的思索及争论过程中无疑能提高人类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2.
方国才   《当代教育科学》2005,(22):14-17
“学校型学校”是一个兼具教育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的概念,也是现代学校所应追求的一个完整的办学目标,规定着包括教育与管理两大分支的整个办学活动的方向。其中,教育活动是主体,管理活动是保障。“学习型学校”的理论来源包括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化社会理论以及我国古代优秀的学习理论。“学习型学校”需要从学校精神、学校愿景、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四个层面来勾画建设图景。  相似文献   

3.
语言主观意义经历的不断变化、发展、动态的循环更替即为语言主观意义的循环机制。基于不同的语料,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并解析语言主观意义的循环机制:一是由客观意义到主观意义,二是由较少主观意义到较多主观意义,三是由编码意义到解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语言主观意义依托各种机制存在着,并不断地更新和传承其新旧主观意义,这一点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的本质及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学历史课的课文理解活动出现了与历史新课标不符的主观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其一,课文意义的虚无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生成的;其二,理解过程的随意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理解不是去“发现”历史课文的意义,而是去“制造”历史课文的意义;其三,读者话语的霸权化,即以“读者对历史课文意义的决定权”反对与驱逐“作者意图和事物本身对历史课文意义的决定权”;其四,对话共识的相对化,即认为历史课文理解的真理性可由“重叠共识”来加以保证;其五,质量标准的缺失化,即认为不同理解者对历史课文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和高低之别,而只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要发现它、欣赏它,需要我们具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这里,请让我带着你去读渎历史主观试题的答案,然后分析一下答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从而共同欣赏解(答案)的优美。(注:例题及答案均选自一些诊断题。)  相似文献   

6.
7.
从文学性到小说化,是历史撰述与教学戏说化的准备阶段;从小说化到戏说化,是历史撰述与教学庸俗化的生成阶段。历史撰述与历史教学庸俗化的生成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历史庸俗化具有杜撰历史、颠覆历史因果关系,异化历史教化功能、唯利是图等特质,危害甚大。历史撰述与教学的通俗化具有真实性、因果理性与教化性、大众性与生动性等特质。因此要让历史撰述与教学从庸俗化走向通俗化,就要遵循历史通俗化的原则,从思想、学识、学风教风、制度等方面着手改变。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的独特属性是“在地性”,“在地性”是对乡村教师基于“乡土”的“职业”表达,是乡村教师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体现。其有效回应和统合了当前关于乡村教师独特属性认知上存在的唯“职业性”与唯“乡土性”两种偏颇取向弊端。乡村教师在地性包含空间在地、情感在地、发展在地三重规定。然而,当前乡村教师却存在着日常生活区隔于乡村空间、情感归属脱嵌于乡村文化、发展理路悬浮于乡村场域等在地性消褪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构建嵌入乡村世界的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叙事、打造涵养乡村教师情感的乡村文化生态、开拓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的实践理路等方面去达成乡村教师在地性的实现图景。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8,(5):9-18
教育史的本体内涵与写作形态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这将关系到教育史学自身形象的改变。针对"什么是教育史",教育史本体的历史构图显现为教育历史事实、教育历史认识和教育历史语言。针对"如何写教育史",教育史写作的方法图景表现为客观形态的教育史写作、思辨形态的教育史写作和叙述形态的教育史写作。把握住教育史的本体与写作,有利于教育史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为此,教育史研究者需要拥有历史哲学的立场和技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并反复加工、合理改造、云粗存精,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利用物理图景进行课堂教学,可降低学习物理难度,激发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习物理思维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相似文献   

12.
从《史记·秦本纪》之秦何以立,到《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关联叙事,可以察见司马迁以秦孝公"商鞅变法"为秦从僻处戎狄到居中原雄主的转折,也是秦始皇能因六世庇荫、一统天下的关键。秦的致霸,赖之法;秦的崩解,亦缘于法。亦即肯定法的治效,反对法的苛察,大抵为"法"的双面刃特质。借由对秦缪公事迹的详述、与由余论治的对话,反讽徒赖法家治国的秦、与承接秦制的汉。由此考察出司马迁建构秦史的意图及寓托。  相似文献   

13.
图片资料在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根据图片资料所反应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地图、人物、实物、场景以及政治卡通图片等形式。每个类型的图片资料都有其独特之处,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图片资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方便地将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与历史著作中的“历史”概念进行区分,可用“历史形象”一词来概括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与历史相关的因素。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历史题材热”与我国当代消费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这里,历史是被作为“形象”来消费的,它不是“资治通鉴”的对象,而是作为一种虚幻的“形象”变成了供大众进行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以及晚年马克思的思考,贯穿其中的关于社会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全部思考的当代价值,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认为写作教学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分析了其原因,并结合多年写作教学的经验,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予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但又不能代替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探讨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角色扮演受到许多历史教师的重视.但是,他们对角色扮演与培养历史思维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的认识.角色扮演对培养历史思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便于学生把握历史文本.其次,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重建历史事件,从而认识历史的真相.最后,角色扮演为学生阐释历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有助于学生追寻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形态更替中的主体选择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而成功的主体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或国家出现跳跃性的巨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场成功的主体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开端,具有深邃的历史哲学蕴含和长久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