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品房经营者是否有欺诈行为决定着者要承担不同的法律后果。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一直不明确,相应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迟迟未出台,人们的认识分歧较大,致使法律适用出现困难。本文首先从实践入手,列举了商品房销售中的主要问题;其次从法理角度,较为详细地阐明了民事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最后以欺诈行为的构成条件为依据,结合造成经营者实际交付的房屋与合同约定不符的具体原因,提出了商品房经营者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并具体指出了商品房经营者哪些行为是欺诈,哪些行为不是欺诈。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起来。然而,商品房销售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也随之出现。从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商品房销售欺诈行为加以调整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加大对商品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3.
关于欺诈行为和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我国法学界以最高人民法院地的司法解释为依据,采取“四要素说”。其实,“四要素说”是很值得商榷的。应该认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有欺诈目的,客观上实施了广告欺诈行为,并可能使消费者形成错误的消费癃,便可以构成广告欺诈行为。要准确把握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还必须弄清广告活动中正当的夸张手法,欺诈性广告与引人误解的广告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因相关法律的不健全而导致欺诈违规现象的发生,给广大购房者经济、精神带来极大损害,成为社会舆情热点。消除商品房欺诈销售行为需从管理、广告、保障消费者权益等角度出发,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减少欺诈现象的发生,使商品房销售行为在法律框架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商品房销售欺诈行为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起来。然而,商品房销售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也随之出现。从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商品房销售欺诈行为加以调整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加大对商品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6.
以欺诈的手段订立合同是导致合同可撤销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学界对此类合同的效力问题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合同欺诈的要件认定及个中的细节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文章首先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作为认定合同欺诈的一个独立要件是否适当这一问题入手,结合作为民事反欺诈制度一部分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统一了欺诈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最后详细论述了沉默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欺诈行为的认定.  相似文献   

7.
8.
浅析证券欺诈行为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欺诈行为是指在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行为。证券民事责任,是指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等证券市场主体,因从事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反证券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禁止性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损害赔偿是承担证券欺诈行为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证券欺诈民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消法》之惩罚性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有关法律问题 ,文章主要根据《消法》的立法宗旨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且对“知假买假”等法律现象进行了分析 ,文章力求于对司法实践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欺诈发行证券罪是一种由特殊的犯罪主体在证券发行过程中故意实施的典型的证券犯罪。现行法律在该罪的刑事责任规定上存在某些矛盾与冲突,在今后修改有关法律时应进行必要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欺诈消费者,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一)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基于滥用行政权力而实施的行政垄断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为建立平等的市场竞争体系,打破行政垄断在我国是任重而道远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正确界定行政垄断行为是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前提,行政垄断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政垄断行为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等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执行和解在执行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立足于申请执行人的利益,针对现阶段执行和解中的欺诈行为,从当事人角度、法院角度、以及立法者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草案首次将经营者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纳入规制范围.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网络安全软件的使用非常广泛,它担负着系统安全和交易安全的重任.作为软件经营者,其不正当竞争行为要遵循"有限度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和"技术中立原则".又因为其竞争行为表现出新类型的特点,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必要适当扩大竞争关系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当前,经济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本质上不同,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主观故意,客观表现是虚假介绍或隐瞒关键事实,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等;合同诈骗罪的主要法律特征为当事人主观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客观表现是行为人签订合同所采用的手段自始至终都是欺骗性的,行为人要负担刑事责任,同时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等。同时,二者之间也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若干争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解决了“数人均有危险行为,但不知何人之行为造成损害结果”时如何归责的问题。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三:主体复数性;行为人均实施了具有危险性的行为;损害结果系一人或数人所致、但不能判定谁是加害人。共同危险行为的各行为人致人损害的危险在造成实际损害时是否已经存在、非实际致害人是否有过错、行为人之间有无意思联络,实践中这几个问题存在较大争议,笔对此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7.
刑法上的原因自由行为,在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界,历来有众多学说对立。为维护“实行行为与责任同在”之原则,通常要将实行行为的范围扩大到原因行为阶段或者类比于间接正犯,但也由此产生众多问题。根据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原因自由行为性质上当属修正的构成要件行为。遵循“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原因行为必须在故意或过失的支配下,结合基本的构成要件行为,方具有可罚性。在我国的立法上,对原因自由行为的规定过于单一,应当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共同危险行为,是指数人共同从事有侵害他人权利之危险性行为以致造成他人的损害,但不知道数人中究竟谁是加害人,而令该数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情形。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不仅需要符合一般侵权行为所具有的主客观四大构成要件,而且得符合定义对行为的共同性及致害人不可确知性折中处理。而共同危险行为特征研究更有助于对该定义全面把握与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证券欺诈中的虚假陈述有四种典型样态;虚假陈述属于民事侵权行为,除发行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外,其余责任主体一般采取过失责任原则;正确界定虚假陈述应注意与发生了变化的诚实陈述、金融诈骗以及伪证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本质上不同,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主观故意,客观表现是虚假介绍或隐瞒关键事实,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等;合同诈骗罪的主要法律特征为当事人主观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客观表现是行为人签订合同所采用的手段自始至终都是欺骗性的,行为人要负担刑事责任,同时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等.同时,二者之间也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