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琼瑶猛于虎     
最近老有消息说,琼瑶奶奶要复出,于是有无数人开始怀旧,回忆那些与琼瑶的爱情故事共度的好时光。  相似文献   

2.
2016年1月15日上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就琼瑶诉于正等侵犯著作权纠纷案,向原告琼瑶发放500万元赔偿金。在一审承办法官冯刚代表法院将500万元赔偿金交付给琼瑶的代理人后,琼瑶家人何某代表琼瑶表达了对合议庭法官及三中院的感谢之情,并表示本案的判决结果彰显了内地司法打击抄袭、剽窃行为的坚定立场,为华语原创事业繁荣发...  相似文献   

3.
潘凯雄 《传媒》2002,(3):43
确实有人,甚至是不少的人对琼瑶一路——诸如亦舒、岑凯伦,或许还有梁凤仪等港台女作家的小说卖得如火如荼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琼瑶,不仅是小说热销,而且由其小说还带动了一个庞大的电视剧群体,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几乎拍一部火一部,其担纲的男女主角也是有一个红一个,直到快没得改编了,还可以一部又一部地重拍。琼瑶二字仿佛就是畅销书的代名词,就是印钞机,就是摇钱树。  相似文献   

4.
台湾桃园文化局桃园馆开架即日至本月底,举办作家琼瑶系列作品展,琼瑶言情小说共有70部,这回展出41部,并开放给公众预约借阅,让大家回味过去的青春浪漫岁月。琼瑶的爱情小说可说是台湾四、五年级生的青春必读书籍,陪伴无数中学生走过青涩年代,为多少青春男女编织了一帘幽梦。琼瑶小说《窗外》、《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海鸥飞处》、《月满西楼》、《庭院深深》、《碧云天》等,  相似文献   

5.
王鸿宇 《大观周刊》2011,(19):228-228
琼瑶笔下的小说世界是现实生活奇幻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琼瑶以独具女性气质的文学创作为读者谱写出一篇篇哀艳、缠绵、狂热的爱情故事,作品里那些大方美丽,纯情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主人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很少表现出现代人独立的自审意识,她们的喜怒哀乐好像永远建立在爱情之上,她们的生活圈子好像永远跳不出家庭这个狭隘的范围,同时,也表现出现代女性意识的缺乏。  相似文献   

6.
与作者打交道:细节是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著名出版人平鑫涛非常善于用细节构筑与作者的关系,在他那里,编辑工作就像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本文撷取他与作者琼瑶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几件小事,说明皇冠作为一家民营出版企业,能有今天的辉煌,与平鑫涛善于用细节构建与作者的紧密关系分不开。在琼瑶身上,他将自己在细节上的功力发挥到极致,最终,将这些细节都变成了机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书界之怪状     
《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10日17版)刊载了李庆西的文章《二十年目睹书界之怪现状》。具体现状如下:怪状之一,从避免雷同到出书大碰撞。本来并非文化人习气,这些平素文化都产业化普世化了,文化人也得近乎人情物理,所以扎堆成了最显眼的市场行为。怪状之二,没人叫好的书竟风靡20年。这说的是大名鼎鼎的琼瑶,其言情小说自80年代初进入祖国大陆,那时女孩们人挟一册,读得如痴如醉。可是,琼瑶不像金庸迷,迷归迷却没人出来替琼瑶叫好。怪状之三,“看不惯”的书也卖得火。这事情本身也让你看不懂,像钱钟书《管锥编》、…  相似文献   

8.
现在中国看古籍的不太多了,原因至少有两条,一是现在通古文法的人少了;二是现在一些读书的人倘从实用上考虑则多读“股票指南”、“求偶秘诀”那类的书,而从消遣上考虑则更 愿意跟着琼瑶去流泪;跟着金庸去打斗;跟着王朔去侃大山。尽管一些人实际上并未真读懂琼瑶、金庸,特别是没真懂王朔,可毕竟在他们的字面上尚可过一把瘾。古籍谁去读呢?即便最易读的“说部”,现在也大多无人问津了,一些对大学生读书取向的统计表明,大学生们对《红楼梦》尚示青睐,然而当我问及我所教的那些言之凿凿地喜欢《红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17日晚上,《寻找紫菱》第七场在湖南卫视播出,为琼瑶新剧女主角甄选活动画上了句号。来自北京的02号选手张嘉倪在万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幸运儿,出演新版《一帘幽梦》的女主角“紫菱”。湖南卫视与琼瑶联手拍摄新版电视连续剧《一帘幽梦》,开拍之前就已与众不同:采用电视海选的形式选拔女主角——“紫菱”。从今年4月开始,寻找紫菱的活动组分别奔赴沈阳、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成都6个城市进行甄选活动。每到一处,报名者踊跃,报名总人数突破万人。各个赛区在由湖南卫视派来的导演组进行初试后,把初步入选的“紫菱”资料带回长沙,然后由六大赛区导演与琼瑶的儿媳、新版《一帘幽梦》制作人之一何绣琼女士共同筛选,决定最终入围  相似文献   

10.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播映,在海内外引起强烈轰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兴高彩烈地谈论《还珠格格》,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还珠格格迷”。编剧兼制片的琼瑶也承认,这是她创作的最好的一部电视剧,超过了她巅峰时期的作品。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研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0月17日,著名作家琼瑶在其新浪博客上贴出一篇名为《握三下,我爱你》的文章,讲述了与之合作多年的导演刘立立和董今狐之间的爱情故事。刘立立、董今狐与董今狐原配夫人王玫三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45年,2010年10月22日,董今狐和原配夫人  相似文献   

12.
正清末翰林、著名教育家兼书画家李瑞清(字梅庵,晚号清道人),有四位得意门生:一位名叫陈墨西,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祖父;另三位是大画家张善仔、张大千兄弟及徐悲鸿的书画老师吕凤子。吾爱吾师更爱真理1903年,南京两江师范(中央大学前身)招生,招70余人。时任该校监督(校长)的李瑞清亲自主持面试,收了一个才智过人的大龄学生陈墨西。陈墨西在读书时,对李瑞清执弟子  相似文献   

13.
李健玲 《声屏世界》2007,(11):67-67
随着湖南卫视播出电视连续剧《又见一帘幽梦》,琼瑶热又一次在观众中泛起。琼瑶小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琼瑶影视作品也是一个时代荧屏的调色板,那种种惊天动地的苦情、悲情、痴情、怨情演绎了人间爱情的极致。只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过琼剧的观众,内心都会有一种期待,爱和希望的种子在琼剧那或缠绵悱恻、或轰轰烈烈、或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中滋养生根,繁茂成一座花园,成长为一片原野,给枯燥乏味的生活涂抹上一层鲜亮的光色,给寂寞孤独的人生增加了一份温暖的抚慰。走过青春岁月,重看琼剧,除了仍有几分激情和感动外,更多的却是理性。  相似文献   

14.
骆之恬 《出版史料》2004,(2):128-128
据毛炳汉主编的《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介绍:琼瑶,女,原名陈喆,1938年4月生,湖南衡阳人。9岁时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短文《可怜的小青》。1949年随家去台湾,入台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6年级,后就读台北第二女子中学。16岁时,写小说《云影》在《晨光》杂志发表。  相似文献   

15.
潘凯雄 《传媒》2002,(4):36
如果说琼瑶一类言情小说的畅销为一部分人所不理解的话,那么,另一类小说的大行其道同样为人所不可理喻;如果说言情小说的阅读还有一部分特定的读者的话,那么,这一类小说的读者则更无规律可循,从高级知识分子乃至包括专门研究文学的专家到芸芸众生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肯定地说,喜欢这一类小说者绝不在少数,而这一类小说作者中的某一位甚至还  相似文献   

16.
青春言情图书市场,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大的市场,两个简单的词涵盖了从14岁开始初步独立阅读的青少年一直到25岁以上的成熟女性。受张爱玲、琼瑶、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王朔小说是琼瑶小说的翻版,只是变换了一下男主人公的类型。我倒是越读越觉得像金庸的《鹿鼎记》。《鹿鼎记》乃金庸的封笔之作,人说不像金庸写的,金庸却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分歧的原因在于其风格与金庸所有武侠小说大异其趣。《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既非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美男子,亦非武功卓绝、众人景  相似文献   

18.
不知有无人预料到,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坛,从“推理热”、“武侠热”、“琼瑶热”、到“外国小说热”、“人体艺术热”后,竟然开始出现了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雷锋热”。《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沿着雷锋的足迹》、《中小学生学雷锋之歌》等等相继问世。印数从几万、几十万到上百  相似文献   

19.
任陇婵 《视听界》2014,(4):18-19
年初以来,从宋丹丹与宋方金的口水仗、琼瑶投诉不成又起诉于正、芦苇与李碧华关于电影剧本《霸王别姬》的版权之争、李亚玲与《北京爱情故事》导演陈思成的剧本著作权纠纷,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电视剧无人问津的今天,《还珠格格》为什么会受到观众普遍的喜爱呢?我们不妨对此现象作一点剖析,看看当今观众对电视剧的收视心理趋向和文化需求是什么。一、定位要准确在《还珠格格》之前,琼瑶的电视剧几乎都是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的悲剧。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靓女。这些剧刚在大陆播出时,让人有新鲜感。但是看得多了,观众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