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诗中,有一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人把它制成楹联,悬于鹳鹊楼的台柱上,该楼由此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及郦道元《水经注》中《三峡》一文的有些解释我们认为有值得商讨的地方.现将我们的不同意见提出,供广大语文教师同志研讨,并请批评指正.一、关于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的注解问题.甲、"鹳鹊楼"不是"在永济县城上".按永济县的地方志及当地人士的传说,都没有这样解释.唐代诗人王之涣登的鹳鹊楼,是在今天的永济县,但原址究竟在哪里呢?应该是在旧永济县城外西南方向,距县城二里许.也就是旧县城址与陕西省的大庆关之间(地处黄河中心).  相似文献   

3.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4.
登鹳鹊楼①王之涣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欲⑤穷千里目⑥,更⑦上一层楼。注释:①鹳鹊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其地势本来就较高,加之楼有三层,“前瞻中条(中条山),下瞰大河(黄河)”,是登临凭眺的好地方。鹳鹊,水鸟名,鹊,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2003年第1期·课文背景知识·鹳鹊古楼今何在在教古诗《登鹳鹊楼》时 ,学生们朗朗诵读了“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突然有人问 :“老师 ,鹳鹊楼在哪?如今还在吗?”就是 ,鹳鹊“楼”到底在哪儿呢?雄伟的风光是否依然如故呢?原来 ,这“鹳鹊古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 ,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鹊楼)之一。它由南北朝时北周(公元557至581年)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 ,一直到唐代宗大历(公元776年至778)年的二百余载间成为“独立于(黄河)中州的历…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道初中地理会考试题:阅读古诗《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回答问题:(1)作者是在黄河的游的一个地方登高望远的(鹳鹊楼在山西省)。(2)前两句依次道出的两个方位名词是、(方位名词即上、北、左等)。(3“)白日依山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更上一层楼"中的"楼"在哪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此楼在山西省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西南的黄河边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  相似文献   

8.
《登鹳鹊楼》(五册)“黄河入海流”。诗人在楼上所看到的并非黄河,而是蒲州城北的涑水河,黄河还远在三十里外,是无法看到的。这句写的是想象中的虚景。涑水河流经黄河然后入海(东海)。《早发白帝城》(七册)“千里江陵一日还”。旧传白帝城至江陵一千二百里,实际只有七百  相似文献   

9.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所咏写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大清一统志》曾经这样记载:“山西蒲州(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它本在高处,临山濒水,又有楼三层,颇具“高出尘世”之势。文人墨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千般思绪,无限感慨,故历来咏写此楼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评曰:“唐人留诗…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和李白的《登大门山》,是闻名千古的杰作。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山水之作,但表现手法却不一样,真可谓各呈异采,各有工力,是两首难得的好诗。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20,(6):73-84
唐诗五绝《登鹳鹊楼》存在很多异文,包括诗题、作者及正文。基于大量的考证以及对该诗所有异文作了辨析,可以断定诗题不是《登鹳雀楼》,作者亦非王之涣。最早收录《登鹳鹊楼》的《国秀集》等诗选署名朱斌,《明一统志》等大量史志载明作者为朱佐日,而包括墓志在内所有关于王之涣的史料均未提及这首诗。另分析认为,朱斌和朱佐日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12.
何频 《老年教育》2007,(8):46-46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添字、减字、改字、断句等方式,使原意向其反面转化。 话说有一天,明朝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前去游鹳鹊楼。年过花甲、身肥体胖的祝枝山刚爬上二层,就气喘吁吁不愿向上爬了。唐伯虎游兴正浓,也想鼓励好友活动一下筋骨,就高声朗诵台柱上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鹊楼》的名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很多人都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作追求理想的座右铭.其中“千里”泛指远处,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从数学的角度考虑,要在一幢楼上看到1000里之外的景物,这幢楼至少有  相似文献   

14.
唐诗现存各种版本中,王之涣《登鹳雀楼》又写作《登鹳鹊楼》,注释各异,莫衷一是。历史文献检索表明,用"鹳雀楼"者约占八成,而用"鹳鹊楼"者不到两成;唐宋元诗文皆用"鹳雀楼"写法;明清以后,始有"鹳鹊楼"之称。考该楼原为黄河岸边一座军事瞭望台,年久失修,鹳雀聚栖,因得其名。鹳雀是唐人对鹳的一般称呼,非鹳与喜鹊之集合。明中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是误植"雀"为"鹊"的肇始者,由此引起后人混乱。  相似文献   

15.
“白日依山尽”,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首句,一般认为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这种解释,值得商讨。不揣冒昧,略陈管见。鹳雀楼,据沈存中《梦溪笔谈》卷十五:“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又《清统志》记载:“山西蒲州府,鹳鹊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棲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鹳雀”,一作“鹳  相似文献   

1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这里地处山西的西南端,面临黄河湾,周围群山环列,风光甚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七绝《回乡偶书》为传世名篇。王之涣:唐代边塞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五律《过故人庄》和五绝《春晓》为流传千古的名篇。王昌龄:边塞诗人。号称七绝圣手,其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都很有名。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  相似文献   

18.
原诗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③。欲穷千里目④,更上一层楼⑤。注释: ①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城西南角城上。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鹳(gu(?)n灌),鹤一类的水鸟。雀,一作“鹊”。  相似文献   

19.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教学中的“精讲多练”时,以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鹊楼》为例来说明,他认为这首诗只要点一下“依”、“尽”二字的含义,全诗只需化十分钟讲解,其余时间让学生诵读、品味,达到融会贯通。张志公先生的意思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己自去登“鹳鹊楼”。学生能否登上“鹳鹊楼”?我曾对此诗作过试讲,回答是肯定的。先板书题目,对“鹳”字进行正音,再让学生看注解①对“绝句”的解释,注解②对作者和“鹳鹊楼”的说明。看完注解让一个学生朗读,又全班学生朗读。读后板书“依”、“尽”,让学生组成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选编了《登鹳鹊楼》与《江上渔者》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是唐宋名诗,被人们广为传颂。现对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