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读者反应批评和文学接受理论的提出,完全把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阐释放到了研究的中心。该理论不仅革新了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而且对文学课的教学也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文学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感受和体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3.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学课所占的比重很大。通过文学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们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竞争力,面对人生时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是文学课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以《生死场》为例,展示理论在文学课上的实际应用以及学生学习该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者、世界、作品、读者4个文学要素组成的.围绕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从文学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进行解读,探析带有自传性质的成长小说是如何成为世界名著的.  相似文献   

5.
宋丹 《凯里学院学报》2014,32(5):122-124
文学课教学是一门生命化的教学艺术,文学课的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场所.因此,教师、学生与作者的关系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生命与生命之照面的关系.教师在讲读作品时,应引导学生融进作品,体验生命;进而联系现实,启发生命.  相似文献   

6.
《儿子与情人》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早期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文章主要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该作品中莫雷尔一家的伦理关系,分析孩子们,尤其是保罗所处的伦理困境,进而引导读者对各个人物的伦理选择有正确的理解与评价,特别是对主人公保罗的悲剧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有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历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都只重视作家和作品本身,对于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自身构造等,无不进行过细的分析,而对文学活动的另一角色——读者,却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这里有一个基本而又明显的事实没有得到重视:那就是文学作品总是让人读的,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接受美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对这一疏忽的一个弥补,它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客观性;注重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及其它基本条件;还十分关注文学史的研究,提出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位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关于文学接受的一篇专论。本文主要围绕刘勰文学接受理论中对接受主体的重视和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的论述,进一步探讨了“知音”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对文本意义的复杂性与读者创造性阅读的可能性有所忽视,还有篇中对作品与读者关系的阐述也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11.
曲式分析对高师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唱指挥课是高等师范音乐院校中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合唱指挥课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分析作品、解释作品的能力,不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其中涉及到高师音乐院校中另一门重要的课程——曲式与作品分析。只有掌握曲式分析的能力,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与角度去剖析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邓波和我彻底闹翻了,就因为一点儿芝麻大的小事,我们俩已经整整一个星期没说话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上周五的下午是文学鉴赏课,语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鲁迅和他的一些作品。离下课  相似文献   

13.
论文主要从元小说理论这一角度出发来解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金色笔记>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形式和结构.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的建构,它让读者相信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另一个是现实的解构,作品中多处表现了莱辛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合唱指挥课是高等师范音乐院校中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合唱指挥课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分析作品、解释作品的能力,不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其中涉及到高师音乐院校中另一门重要的课程——曲式与作品分析.只有掌握曲式分析的能力,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与角度去剖析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创作的接受研究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巴金研究仅把作者与作品作为考察的对象,把巴金的意义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加以认识,而曾经深受读者欢迎的巴金及巴金的文本的意义的具体化过程实际上包含了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所以现在应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巴金及巴金创作,把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从长期以来的“作家——作品”调整和扩大到“读者——作品——作家”方面来。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价值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以什么为中心?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文艺理论书籍、教材,都认为文学只有认识、教育与娱乐(或审美)三种价值,而且基本上是三元并列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既未注意文学价值的特殊性(突出文学的审美价值的中心地位),又把文学的多方面价值简单化了。我认为,文学的价值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审美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关系,是作品对读者的有用性与意义,即一种主客体间的审美效应关系。文学价值就是这样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7.
小说是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习惯列人的主要文学体裁之一。因为小说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与典型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它往往能深刻地揭示某种哲理——小说的主题。读了教材,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关于小说主题的常识,如小说主题具有模糊性、多样性和哲理性等特点,小说主题的形成跟作品与读者有关,而跟原作者无关,等等。  相似文献   

18.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中文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中国学界对其作品与翻译的关系的讨论.翻译是中文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另一位亚洲作家泰戈尔获奖的经验谈起,分析莫言作品的翻译是如何在意识形态操控下走上世界文学的舞台,以及对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