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红楼梦》中,“数字管理”意识是一项颇为重要的管理经验。它在宏观上的表现是胸有全局,在微观上的表现是胸中有数,在深层次则表现为一种人口意识。这种“数字管理”意识主要体现在以王熙凤为代表的脂粉英雄队身上,但为贾府的主流贵族意识所压抑。  相似文献   

2.
凤姐和探春,在红楼脂粉英雄队里,是令人瞩目的。特别是凤辣子三赞玫瑰花的故事,尤为意趣盎然、意蕴丰厚。与《红楼梦》的女性题旨关系重大。看来,小说中称她们二人为凤凰,并非漫不经心之笔。我以为,《红楼梦》作者在提炼作品主题时,是由历史的思考进入哲学境界的。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前,书华从江西来到南京,跟随我学习中国古代小说,虽说他学位论文的对象是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但是,对《红楼梦》的兴趣在当时已经露出端倪。记得毕业实习的时候,他为南京师大中文系九一届讲授的课程就选了《红楼梦》。毕业以后,他到江西一所大学任教,对于《红楼梦》的兴趣更加浓厚,开设《红楼梦》课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周汝昌先生硬把自己编的一百零八钗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还把这个"一百零八钗"变成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的基石。曹雪芹在《红楼梦》初稿中曾经想写五副"金钗",但在定稿时删掉了两副,只保留三副册子共三十六个女儿。清代模仿《水浒传》歌颂才女的小说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根本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周汝昌一百零八钗名单中充满常识性错误,他硬把一些平庸女子拉来凑成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这只是他的"龙门红学"的又一次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5.
寄居在贾府的两朵玫瑰花——尤三姐与史湘云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绚丽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红楼梦》里尤三姐、史湘云这两个有血有肉的脂粉队里的英雄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个性化人物。通过二者的形象比较,我们发现她们具有男子汉气质、积极人生态度、智慧的光芒、悲剧命运四个方面的共性以及主动追求与不放心上、刚烈与英豪、市井女子与深闺才女三个方面的个性,而且在这种共性与个性之中彰显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在男性话语之下表现出从众与自卑,男性文化的强势力量使《红楼梦》里女性意识的觉醒具有相对性与依附性,在确立过程中呈现出消解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囊括明清时期整个社会生活面貌。曹雪芹精心安排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力求将每一处细节都融化为富有深刻意蕴的文化符号。本文以贾宝玉服饰为例,从纵向与横向两条线分析服饰这一文化符号的历史概念和作者曹雪芹对于主人公服饰的别出心裁,通过服饰认识《红楼梦》表象符号的非语言信息。  相似文献   

7.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词话》之后、《红楼梦》之前的一部重要的以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间礼俗的状态,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人生礼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章主要探讨该小说与明清山东的寿诞礼俗,分别对诞生礼俗和庆寿礼俗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对《醒世姻缘传》所反映出的明清山东人生礼俗的社会、文化及文学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莽汉”形象地位逐步提高。从明清的游民文化和市民文化这两大社会思潮出发以及从作者与读者本体的主观角度出发,结合“莽汉”形象特点,分析了“莽汉”形象及其作用在时代潮流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前后描写了十一个人物的寿诞,本文论述了寿辰是人生和家庭中的大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种种寿辰文化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丰富性;《红楼梦》中种种寿辰活动的分析和比较;寿辰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才女辈出的时期,不少女性诗人、词人开始著书立说,开办诗社。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注重渗透传统文化,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选取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经典章节,高中必修下册提到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环节。据红学界相关学者研究,《红楼梦》的成书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才女文化有很大渊源,书中很多女性形象塑造都有真实人物原型可考。对“明清时期才女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在于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性,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及内容,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本文试探讨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群体的形成过程、原因,以明清历史为线索,以江南地域为背景,从文学的“人学”研究视角,结合史料,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才女群”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中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希望给广大教师读者朋友一点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作家介入《红楼梦》的研究已构成“红学”研究的一道风景和争论热点,但就学术层面和具体的操作范式而言,“作家红学”也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者一样,其特点与成就各异,但无论是偏重于客观冷静的考据探佚或是原型索隐,还是着眼于主观玄思的《红楼梦》文本赏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诠释过度的通弊。  相似文献   

12.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区别古今中外小说名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包含令人深思的哲理,思想上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是《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剂",非佛而不佞道是《红楼梦》的辩证法思想之重点。《红楼梦》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具有完整性、丰富性和鲜明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刘世德先生近作《四种〈红楼梦〉程乙本的差异》一文讨论了四种本子的细部特征和版次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考察青石本、中本、吴本、仓石本、陈本、津藏本等六种《红楼梦》活字本之差异、重叶、缺文、"异植字版"现象,考辨青石本乃活字印本中的早期过渡本;中本、吴本次之;仓石本、陈本、津藏本等又次之。同时,廓清刘世德所据"异植字版"现象考论活字本孰先孰后之误及其举证之失。  相似文献   

15.
1954-1955年,在全国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中,《文艺学习》刊发了社论、读者来信来稿综述、红楼梦人物杂谈、文艺学习座谈等栏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立场、目的、语言诸方面表现出《文艺学习》对《红楼梦》研究批判的主要特点,从中亦可得到当时关于《红楼梦》阅读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有正本《红楼梦》,诞生于民国元年,是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一手炮制的,是《红楼梦》伪本的始作俑者,戚蓼生的序很可能是伪托。它的批语为当时"著名小说家"所加。《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多抄自有正本批语,而署上"脂砚""脂研"等名号。有正本对程甲本《红楼梦》大肆篡改,狄葆贤眉批为其篡改张目,有意欺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身姿语言、手势语言、眉目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对红楼世界中的女性体态作个归类,并对体态含义进行了分析,透视作品中体态语所包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初步探讨了体态语在《红楼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版本,红楼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观点的论争,成为红楼梦研究永恒的话题。本刊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旨在促进当代红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配合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