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 ̄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3.齿龀。又称为龆龀,指儿童换牙。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林黛玉进贾府》)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6.笄。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年五年而笄”。7…  相似文献   

2.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可写作“孩抱”或“提孩”的。 垂髫:指幼儿或人的幼童阶段。髫,是古代幼儿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也称“垂发”。 总角:指人的幼童阶段。古时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形状如角。  相似文献   

3.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相似文献   

4.
年龄称谓     
在平时的学习中,年龄称谓往往是理解文义的关键,尤其在古汉语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现将年龄称谓整理如下,以飨读者。赤子:出生的婴儿。“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襁褓:本指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也。”(《论语·子路》)周日卒:小孩出生一周岁。“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日卒耳。”(袁枚《祭妹文》)孩提:2~3岁的儿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龆、齿龀:又称龆龀,指儿童换牙,借指7~8岁,也称童龄、童龀、毁齿、龀…  相似文献   

5.
襁褓,本意指婴儿的被子,后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指女子十五岁,古代指已成年。及笄,古代男孩十五岁被看作成童;到了这个年龄就把头发盘成髻。后来就把“束发”作为成童的代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称谓,其中不少词如今使用频率仍然较高。比如"襁褓"是指不满周岁的婴儿;"孩提"说的是两三岁幼童;"弱冠"专指二十岁的男子;"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说的是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古稀"是指七十岁;"耄耋"是说八九十岁;"期颐"是指百岁以上。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问题。这些代称都有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不满周岁称“襁褓”。“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两至三岁称“孩提”。“孩提”指儿童、幼儿。男孩八岁、女孩七岁,称“始龀”,指小孩换牙。男孩七八岁亦称“垂髫”,指男孩下垂的头发。关于男子的年龄代称,还有这样的说法:“人生十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有人注释说:“十岁曰幼,时始可学也。”后来沿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青年男子二十岁,还不健壮,称“弱冠”,表示还年轻,但可以戴帽子了。“三十曰壮有室”,是说…  相似文献   

8.
德国人带孩子与中国人截然不同,几乎都是"不管不问",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简直可以用"残忍"来形容。举个简单的例子,德国人极少抱孩子,在街上、在地铁里、在公共汽车上,很少能见到抱孩子的。如果是婴儿,就被放在婴儿车里推着走,如果是稍大一点儿的孩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发:古时儿童未成年时。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束发:指青少年。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指女子15岁。破瓜:指女子16岁(64岁也称破…  相似文献   

10.
年龄DE代称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称谓,其中不少借代称谓如今仍然常用。襁褓:不满周岁的婴孩。孩提:两三岁幼童。始龀:七八岁小童。总角、垂髫:童年的泛称。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始"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幼年泛称。  相似文献   

12.
丹崖 《初中生》2012,(31):25-26
正"内心是庞大的故乡。"这话是一位诗人说的。"每个人都要像擦皮鞋一样去擦拭自己的内心。"这话是一位擦鞋匠说的。深秋的街边,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酷热。擦鞋匠在忙着擦拭客人送来的皮鞋。突然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往街边的林子看,一个襁褓,里面躺着一个嫩嫩的婴儿。看得出来,这是个弃婴。擦鞋匠扫视四周,没发现神色异常的人,弃婴的父母一定跑了。他把婴儿抱回了家。两个儿子极力反对,让他把孩子丢到远处,或者送到弃婴收容所。去弃婴收容所的路上,看着嚅动的小嘴儿,擦鞋匠的心软了,又把孩子抱了回来,而两个儿子跑出了家门。四年后,孩子仍不会说话,到医院诊断才知道孩子患有轻度的智障。可能是出生的时候缺氧所致。这时候,两个儿子仿佛抓到了  相似文献   

13.
"孩奴"对父母是一个辛苦而无奈的称谓,身为父母者劳其一生、倾其所有,为的是让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当父母沦为"孩奴",孩子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发展,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反而缺乏竞争力。"孩奴"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为了使更多的父母摆脱子女的"奴役",政府及相关教养机构要转变观念,给幼儿一个自由、健康的成长环境;为了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不妨从自身做起,做个优秀的"农夫",在关键的时刻给孩子指引,给孩子创建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4.
林西在我17岁那年成了我哥哥,他大我半岁,但我们没有血缘关系。我们的身份一样,是爸妈收养的孩子。我在襁褓中就被爸妈抱回来了,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对各种年龄的称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现列举如下,以飨读者。孩提:也叫孩抱。指初知发笑。尚在褪褓中的幼儿一《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黄口:雏鸟,也指儿童。《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垂:幼童。髦,儿童垂下的头发。因古时儿童不柬发,头发下垂,故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髦,休E花源记》:“黄发垂鬓,并治然自乐,”始以(oh&n):指男八岁、女七岁换牙,放以此指童年。《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嫌妻有遗男.始比。”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柬发为合,因此以来发为成重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  相似文献   

16.
母亲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培养孩子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收到妈妈的信息。所以,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17.
李玉柱 《教育》2012,(30):9
"过家家"是中国孩子的传统游戏:男孩当爹,女孩当妈,抱块石头做娃娃……就算大人在跟前,也是看着孩子玩得昏天黑地、乐不可支,没有人把男孩、女孩子互称的"两口子"当回事,有时家长还拿此当笑话讲。孩子的社会意识从哪里来?就是从这模仿的游戏里来。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并没把这当回事,可孩子上了学,再有此种行为,大人们就接受不了,就把它看作是早恋。五年级的孩子也就11岁,青春期  相似文献   

18.
哥哥来了林西在我17岁那年成了我哥哥,因为他大我半岁,但我们没有血缘关系。我们的身份一样,是爸妈收养的孩子。但我是被爸妈用襁褓抱回来的,我早就在心里认定他们是我的亲生父母,而且,不想别人来分享。  相似文献   

19.
为人父母者怎样才能促进孩子的智商提高呢?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步骤。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婴儿6星期大时,视线所及大约只有7英寸(18厘米)-也就相当于你把婴儿抱在面前瞧他面部的距离。这有助于婴儿脑部内相关性的联系形成一种认知模式,每看一次,模式便增强一次。此举也有助干婴儿  相似文献   

20.
文摘     
“零岁教育”影响一生美国《国际月刊》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零岁教育”十分重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研究报告认为,婴儿在出生两周内,就已经有智慧,而且越接近零岁,头脑的活动越是灵敏。出生后一年间的新生儿,若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容易导致孩子将来没有爱心,不关心别人的不正常心理。父母应常对婴儿讲话,对婴儿发出的声音也要有反应,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抱婴儿到室外看东西,把所看到的都讲给婴儿听,如此不仅能促进母子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