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不仅应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更应关注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促使作为研究者的幼儿教师实现研究立场从"二元对立"转向"视域融合",研究价值从"假设欣赏"转向"求知不已",研究途径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在当代网络化生活世界的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应体现出自主性、行动性、网络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蕴,为我们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行动路向和实践视角。"行动"理论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直面教育实践本身,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行动中探究、反思,生成实践性知识,走向与学生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比较教育学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重构研究的"问题域",即从"他者"研究转向"自者"研究,特别是应对地域化形态中的不同教育传统与教育改革深入研究,从而为我国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合法根据,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底线要求之上,重新思考和建构区域教育改革的策略,走演化型、生成性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偏低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高职"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从教师个人和学校环境两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双师型"教师"导、学、做、评"专业自主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之母",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诸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别老想着"弯道超车",而需要"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形而下的反思行动",即一方面从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特征去研究和把握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本质内涵以及发展规律等;另一方面审视国际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和成功经验,反思"双师型"概念。三个"一公里"旨在结合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勾勒专业化发展框架,选择合理、适宜的路径,释放有针对性、有质量的能量,促进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发展性教育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从教师的"品格、品位、品牌"等方面关注教师主体性的培养和激活,从根本上确立教师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本文就"在发展性教育理论指导下如何塑造教师的专业品格、提升教师的专业品位、树立教师的专业品牌"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师教育》2014,(2):45-50
中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专业发展问题往往受到忽视。本文分析了高校中年教师专业成长"瓶颈期"的内在本质和形成原因,进而剖析了"瓶颈期"中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呈现的"症状",如专业知识陈旧、学习意识匮乏、反思能力不强、合作交流技能欠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高校中年教师专业发展步入了困顿与迷惘阶段。高校管理者应据此对症下药、采取对策,帮扶他们共渡难关,走向专业发展的"第二青春期"。高校中年教师应通过参加学习团体、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寻求自身专业再度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自主"已不是新鲜词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各地所建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中都贯穿了"自主"学习的宗旨,但其运用的主体主要是学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笔者认为"自主"也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师,历史教师是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历史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在驱动力",只有历史教师有了"内在驱动力",才会获得专业发展。因此,"自主"专业发展显得更加重要。笔者试图从"自主"意识、反思、终身学习和交流合作四方面来加强"自主"专业发展,促进历史教师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9.
汉娜·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蕴,为我们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行动路向和实践视角。"行动"理论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直面教育实践本身,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行动中探究、反思,生成实践性知识,走向与学生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0.
教师发展是教师文化的创生与转变,"文化人"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崭新形象。教师的本性是文化性,教师是文化的建筑和寓所,教师文化能够充分表达教师的完整形象和存在方式。从"专业人"走向"文化人",整合教师的多元发展路径,致力于为教师打造一种"通过文化、在文化中、为了文化"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与教育实践转变的同步化变革,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承担专业教学、企业实践和社会培训的三种职责,切实履行好教师、技能大师和培训师的"三师合一"角色,做到"以专业育专才"。在明晰教师、企业和学校等三方面问题成因的前提下,构建"三师合一"指向的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四有"模式,开创"三个结合"的研修通道,形成"师企校"的研修"三元合力",最终实现校本研修"回归教师本位、回归职业教育主场、回归教师工作世界"的"三个回归",不断发挥"三师合一"指向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孵化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薇 《时代教育》2012,(15):138-140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在各高职院校广泛运用。为了顺应这一趋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也必须作出调整和改革,故行业英语的推行成为改革的必然。那么作为由公共英语转为行业英语教师的广大高职英语教师如何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呢?本文从当前高职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入手,分析并探索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师专业化相关理论的不断丰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主题。为了克服教师之间同质性的"可学"现象,教师必须整合整体经验与个人经验,形成个人风格,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从"可学"到"不可学"。营造优良的教师文化氛围、强化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意识和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教师专业发展超越"可学"达到"不可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应该切实贯彻"中国梦",向社会输出一大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使其成为"中国道路"的引领者、"中国精神"弘扬者、"中国力量"的代表者。面对新的社会历史格局,怎样能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充分体现"中国梦"的主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又一个关键突破点。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梦"视域下高校责任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责任教育开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角色为"教师"和"企业人"的角色。因应多重角色的嬗变,高职教师常心生矛盾,角色冲突加剧。在传统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中,高职教师被"他者"进行角色命定,其专业发展历程成为"自我"因应外在环境的被动适应过程,自我"主体"价值被忽视。本文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要从角色论向"自我"转型,并提出通过教师自觉、破除迷思和"主体性"回归三重路径达至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转向。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在人文关怀视域下,"三观"教育的要素、过程及学生主体性要求均不同于传统的"三观"教育。人文关怀视域下的"三观"教育,追求的是以学生"三观"意识的主体性、"三观"品质的个体性及情感、精神健康发展为价值目标。因此,需要通过强化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方法以及人文关怀能力等途径实现"三观"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高原期"是所有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当前,引导教师走出"高原期"的措施存在形式化、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教师主动性、实效性差等问题。可通过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以此为平台,采取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加强合作发展意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开展多元发展性评价等措施,丰富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帮助教师尽快走出专业发展"高原期"。  相似文献   

18.
"三引"节律即"引"价值追求、"引"专家智慧、"引"核心驱动,分别对应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精神驱动、差异发展、融通共进。以"三引"节律塑型乡村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的阶进模式,实现了对乡村学校教师培训和校级名师培养的全覆盖,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对创新校本研修方式的有益探索,其功能有四:一是盘活集团内骨干教师资源;二是整合内外资源;三是培训不同层次教师;四是培养集团名师。由此推动教师集群发展,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形态范式性变革的创生新视域,并以团队共需拓宽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品质资源模块化整合的育人新视野,以及借助"四有"好教师培育寻求突破农村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性推进的课改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最为突出与鲜明的举措,是实施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优化发展"供给侧",增强教师"获得感"。学校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阵地,校长是这个主阵地的发展"灵魂"。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教育供给侧最前沿的"人"的要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才能提高教育供给水平,保证供给质量。东台市实验中学在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的过程中,将"学校发展,以师为本"的理念落实并细化。学校内部创设了促进教师专业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将"人学"的学理化进程纳入到他长期关注并为之努力的一个问题域,即如何解决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状态,如何安置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位置。从朱光潜的思想路径来看,从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到新时期,朱光潜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经历了从关注"主观"到关注"主体",从强调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到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作为实践的生产劳动,即艺术生产这样一个过程。"美学大讨论"时期,朱光潜虽然标举"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但是这在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二元对立的理论前提下是不能成立的,在自然与社会对立的预设下是不能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困境下,朱光潜将目光转向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