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毅同学问: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滚绣球]里对天地严厉指斥,后来又发下三桩誓愿要感动天地,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确实是矛盾的。关汉卿在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的《窦娥冤》中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性的人物,她是那个法制黑暗、官吏昏聩、恶人横行的社会的牺牲品。她的“指天斥地”与“感天动地”体现了她对天地既怀疑又依赖的矛盾,这种矛盾都只缘一个“冤”字! 在古人意识里,天地能主宰世界、控制人类;封建统治者更是把天地附会为统治的支柱。窦娥原本善良本分、笃信天地,期待着善有善报;她还坚决要“官休”麻烦,因为她还相信官吏作为天地意志的执行者能“明如镜”、“清如水”。然而幻想一个个破灭了,为救婆婆,她含冤屈招。残酷现实的欺凌激发起她的觉悟,她开始对天地产生怀疑;正是深重的冤情使她从顺民成长为指天斥地的叛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指天  相似文献   

2.
一、学习要点: 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窦娥坚强、善良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了解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了解元杂剧有关知识。、二、自读指要: (一)窦峨是被昏官屈判成杀人死罪的,为什么她要指责天地鬼神呢? (二)作者写窦峨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及在刑场上与婆婆诀别,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三)作者在《滚绣球》一曲中,先写窦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窦娥作为一个永恒的悲剧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国维评价说:“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剧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本折中窦娥一开始就指天斥地,控诉天地鬼神的不公,后来却又寄希望于天地鬼神而发下了三桩誓愿,并且都一一得到了实现。这实际上是一组矛盾的情节,可是,很多论者都对此忽略不见,而仅仅从窦娥的反抗精神上进行阐释,认为这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表现了她刚烈坚强的性格。我认为,此说甚是偏颇。杂剧的题目是《窦娥冤》,可见作者的本意是…  相似文献   

4.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窦娥冤》第三折,因此在教学中更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她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从骂官府进而骂天地,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一切秩序。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以"冤"为聚焦点."冤"是贯串故事始终的情节主线.据此可以对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窦娥的贞节观念、第四折及窦天章形象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窦娥冤》的第三折中,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进行了严厉的指斥.而到结尾被斩之前又发下三桩“无头愿”要感动天地,希望显“些儿灵圣与世人传”。前后颇为矛盾.对此怎么理解呢?  相似文献   

7.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大都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不可,但如果统而论之,说窦娥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则是言过其实。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  相似文献   

8.
詹丹 《语文学习》2021,(2):66-69
一、问题的提出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在第二单元选入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第三折.课文后的“学习提示”要求学生“注意体会剧作家在窦娥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思考她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1].虽然在这里,概括窦娥的反抗行为是把“指斥天地”和“痛发誓愿”两者并举的,但细究起来,窦娥的两种反...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最具震撼力的悲剧之一,它即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元剧之文章》)。主人公窦娥也随着剧作的广泛流传享尽了赞誉:窦娥通过与流氓恶棍斗,与官府斗,与天地斗,思想意识得到了一次次的飞跃;“她对封建社会不可动摇的造物主天地鬼神进行了无情的咒骂、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中,窦娥处于戏剧冲突的核心地位,与四类对象——张驴儿父子、婆婆、官府、天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四类对象,有仇敌张驴儿父子、官府,也有代表公正公平的天地,还有窦娥的亲人。为什么窦娥  相似文献   

11.
一曲窦娥奇冤,哀传千古,感人肺腑,警人至深,催人泪下.其冤动天地,屈惊鬼神,不愧是关汉卿“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的绝世之笔。全剧取材于“东海孝妇”这一尽人皆知的民间传闻,可谓平常.而作者却落笔于天地之外,溶进更多的现实生活的内容,用生花之妙笔,将一曲千古奇冤,淋漓尽致地再现于观者眼前.尤感人至深的是全剧的第三折,即窦娥蒙冤受屈的高潮部分,收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强烈的悲剧效果.全剧紧扣“冤”字发展剧情,展开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在第一、二折是为救婆婆,牺牲自我而蒙受冤屈.第三折是窦娥喊冤、诉冤、显冤,是全剧的高潮部分。第四折是窦天章为女儿雪冤。而剧本对“冤”字体现最好则数第三折,在这一折里,窦娥所蒙受的冤屈在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达到高潮。她的善良的品性,她的大胆的、彻底的反抗精神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则被这枷纽的我左铡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这是窦娥被押赴刑场路上的情景。一个无依无靠,历经生活苦难,受尽百般酷刑的羸弱女子,临刑前却还要遭到如此摧残、折磨,则天地又何在?正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声发自内心,怒目青天,对天地的愤怒谴责的呼喊,喊出了人们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黑暗,使人悲愤涕泣.窦娥对天地彻底的绝望,对“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生死权”大胆的否定,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窦娥冤》作为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是自立于世界大悲剧之林而毫无愧色的元杂剧作品。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行刑”,是全剧的高潮所在。本文拟就这一折的结构,从四点进行分析。 (一) 一段曲辞 这折戏一开始,窦娥上场后便有一段较长的唱曲,由〔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组成,这是全剧的重点唱段。 窦娥是个弱女子,是个年轻而善良的寡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14.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是艺术夸张手法。三桩誓言 ,桩桩应验及鬼魂诉冤 ,表达人民的善良愿望。细节真实与否 ,不能细究。但《窦娥冤》整个戏剧的故事情节疑点颇多 ,不容忽略。蔡婆的年岁有疑。蔡婆被逼 ,答应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 ,又劝媳妇窦娥委曲求全。窦娥云 :“……你年纪高大 ,六十以外的人 ,怎生又招丈夫耶 ?”[后庭花 ]你如今六旬左右 ,可不道中年万事休。这么说来 ,蔡婆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窦娥七岁被父卖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五与夫成婚 ,十七岁丈夫去世 ,守寡三年 ,窦娥年岁二十。当年窦娥去蔡婆家 ,蔡婆的“…  相似文献   

15.
窦娥的形象历来都是为人称赞的,人们称她为反抗英雄。本文将从窦娥与地痞流氓的斗争、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与天地的斗争三个方面来论证窦娥的反抗和斗争并不成立,窦娥并非反抗英雄。  相似文献   

16.
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同学从窦娥的自身去考虑,认为她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造成,我们说,这是不全面的,造成窦娥这场悲剧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大关系,在元朝社会里,坏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好人倍受欺压,无处申诉,从作品《窦娥冤》第一折中看,一个流氓庸医赛卢医在蔡婆婆上门去与他讨债时,竟算计要暗害蔡婆婆,后来当张驴儿父子听说蔡婆婆家还有一个媳妇时,便进行逼迫,否则也要勒死她,正是这群如狼似虎的强盗欺压,以及后来官吏们的昏庸腐败,暗示出窦娥的结局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即使她个人进行反抗,她怎么可能与当时整个黑暗无道的社会相抗衡呢?在这种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向天和地发出申诉,发了三桩誓愿,例如作品第三折中“滚绣球”一段;“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天和地发出怨愤的质问和控诉.也就是对当时元朝社会黑暗腐朽、不合理现实的抗议,以及后来又提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把控诉、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相比肩的大悲剧。全剧展示了一个善良孝顺的弱女子因蒙受奇冤.指斥天地.怨怼鬼神.以其毅勇刚烈的第二重人格感天动地,刺贪刺虐.惊世骇俗,最终惨遭刑戮的过程。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最高价值毁灭给人看,使作品的悲剧意味浑厚凝重。而在渲染悲剧气氛、表现作品主题时最关键、最精彩、最有力的一笔要属窦娥的“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不仅是《窦娥冤》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作体现创作意图的关键所在。可是对这三桩誓愿的理解历来说法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不屈抗争。但有人探幽发微,见人未见.认为窦娥的后两桩誓愿太“歹毒”和她善良的性格有悖,会损害她美好的形象。持此论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窦娥冤》全剧围绕一个“冤”字极力刻画窦娥的冤情。我认为,造成窦娥冤情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黑暗社会、险恶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窦娥冤情的外部因素。倔强、怨愤、任性的性格是窦娥含冤九泉的内在因素。《窦》剧的启示:人的性格及心态与命运息息相关,甚至有时会决定事业和前途。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的主人公窦娥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是窦娥的善良品格。窦娥三岁就死了母亲,七岁时又因父亲无力偿还债务而被送给蔡婆婆当童养媳,名义上是结亲,实际上是把她当作抵押品一样地卖掉。十三年后,窦娥长大成亲,可是还不到两年,丈夫又得病而死,她还未来得及享受婚姻  相似文献   

20.
看了龚郑勇先生的《窦娥:一个善良的野蛮人》一文(刊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4期),觉得不敢苟同。龚先生称窦娥为“一个善良的野蛮人”,其理由是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不是于大同世界的渴望和于理想社会的呼告,它只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复仇”,认为窦娥“混淆了其复仇的对象与其他公众的利益界限,将一己之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依龚先生的意思,窦娥应当既使自己的冤仇得以昭雪而又不伤及无辜,依当时情形,窦娥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后来清官洗冤或草菅人命的昏官遭天谴。那么,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