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的进程,反映着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变迁。它开启于英伦,渐及欧美,尔后向亚非拉浸淫。由西欧卷起的现代化风潮,吹拂数百栽,席卷全世界,非欧世界无论自愿与否,经受欧风美雨之飘打,均经历着生死蜕变,欧洲因此独领世界风骚数载之久。个中根由,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
信用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信用化已经与社会的现代化不能完全相适应,所谓儒学重建或复兴传统诚信化虽然有着重大的化复兴的意义,但却不能有效解决今天所有的信用问题;其二、在中国信用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仍然是今天现代信用化建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伦理思想资源。现代信用化的伦理学基础不同于传统理想化的“诚”,而是更加务实的“正当”和“正义”概念.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的正当性以自觉接受社会共同利益界限的限制和约束为前提条件。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是现代信用化建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康宏 《高教探索》2005,(5):22-24
清末民初,是大学学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本文描述了清末民初大学教育制度的演进轨迹,论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学术转型:从学术依附于政治到学术自由品格开始齐成,从学科门类偏少、学科边界不清到学术分类的初步专门化,从学术群体尚未形成到学术共同体的初步繁荣。最后得出了思考:大学理念与制度为学术转型提供坐标,大学是学术转型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大学教育制度是学术转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人情关系是贯穿传统和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于传统社会特定条件下的人情自有其初始的内在属性、价值意蕴与外在表征。经历现代化变革的人情关系表现出对其本真的变异,并产生与社会发展相去的消极影响。这其中既有传统人情的内在缺陷,但主要是现代化变革中的种种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人情关系的变异与其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初设计并传承至今的教育系统,主要围绕良好的教育管理,其理论假设与当时盛行的高效率理论相符合。它所支持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以有关知识的本质、学习过程、不同学习能力等假设为基础,并深深扎根于当代学校的标准操作程序之中。在过去30年中,上述假设受到来自认知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挑战,因而导致构成学校改革这一核心的理论观念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匆匆地进入了老龄社会,如何面对这庞大的老年群体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探讨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生存方式变化的影响及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关注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信用文化已经与社会的现代化不能完全相适应,所谓儒学重建或复兴传统诚信文化虽然有着重大的文化复兴的意义,但却不能有效解决今天所有的信用问题;其二、在中国信用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仍然是今天现代信用文化建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伦理思想资源。现代信用文化的伦理学基础不同于传统理想化的“诚”,而是更加务实的“正当”和“正义”概念.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的正当性以自觉接受社会共同利益界限的限制和约束为前提条件。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是现代信用文化建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是欧洲思想和社会变革激荡的时代。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这段时期欧洲传统大学日趋走向没落。就其外部网络关系而言,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边缘化和国际化消解;就其内部网络关系来看,主要表现为管理僵化和内部关系激化;就其非正式制度来看,主要表现为大学遭遇意识形态的冲撞与纷争,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以及习俗惯例变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谈话法是一种被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传统谈话法虽历史悠久,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却日益显露出不足:由教师掌握提问权的“师问生答”模式,往往重问答、轻交流,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积极应答的自主意愿,而且也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脱节:其一是较难突破课堂的时空局限;其二是时间使用上不经济。当代教学从物理空间向电子空间的拓展,为谈话法从内涵到形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所谓现代谈话法,是指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控制性问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控性研讨式交流,并在信息技术中介的支撑下,师生之间通过新型多样的谈话方式,实现无时空障碍的互动交流、答疑解难、沟通思想和获得新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食品安全问题看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代社会伦理缺失现象,这种缺失反映在功利主义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膨胀,架空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人的道德属性泯灭在滔滔物质利益中;伦理道德的教化和约束功能不断被消解等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可从重新树立理论基点,发展新的人性论;重树传统道德的利义现,扬弃功利主义思潮;宣扬诚信和责任,光大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推动传统的美德伦理向制度伦理转变,加强传统道德的约束力等四个方面契合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数学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 ,但在 14世纪中叶以后落后了。经过 17世纪初和 19世纪中叶两次西方数学的传入 ,1911年革命后 ,中国才有了现代数学的开端。中国数学从传统到现代之路是 :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 ,把中国传统数学的优秀成果和现代数学结合起来 ,中国数学正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依据当代社会学理论关于传统-现代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社会学角度重新构建中国钧瓷史的叙述框架,中国钧瓷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传统经验科学阶段;二是现代科学理性阶段.前一阶段进一步细化为:唐代钧瓷启蒙期、宋代鼎盛期、金元钧窑系形成期、明清钧窑衰落期;后一阶段进一步细化为:晚清民国复兴期、共和国官窑时期、民钧窑繁华期、钧瓷业扩张期.钧瓷发展史的社会学建构中,蕴含着"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思辨关联,"现代"不断地发觉、发明、再塑传统;传统不断被现代援引、借用,并嵌入到现代元素构成中,体现了传统一现代的连续统一而非断裂.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民众在地方水资源治理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是中国社会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理解政府治理变迁的关键切入点。明清以来,中国地方社会围绕“治水”形成了政府督导下的以地方社会为主的“官督民办”模式,而现代的“河长制”则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官督官办+民办”的模式。虽然现代的“河长制”延续了地方水资源治理的传统并进行了适应现今体制的调适,而在治水的激励方面,“环保一票否决”指标也冲淡和平衡了以往的激励机制,并且现代的地方治水通过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但“河长制”下的民众对于水污染治理的参与、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协作,以及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都是在纵向行政发包制的拉动下实现的,缺乏相对主动的参与意识。因而,如何吸纳传统治水中地方社会主动参与的要素,推动地方政府与当地精英、污染企业和民众的协作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徒制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是学徒制在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形式。学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变迁和诸多因素影响,逐渐由传统学徒制蜕变为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又具有各自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献化的图书馆已成为一个缩影,取而代之的将是社会化协作和信息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送网络化.由传统的图书馆到现代的图书馆来说明图书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青苗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以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庄稼为主要目的,主持相关仪式,举办乡村活动,协调村落内外关系。在其传统社会功能逐渐弱化的当下社会,传统青苗会的保护与生存,必须要积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主动完成现代转型。最可行的保护形式就是保护“文化生态”的完整。“文化生态”势必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在改善民生、保证民众享有现代化权利基础上,激励保留传统。青苗会适应时代,积极与新时代相融,与民众、村落发展相契合才是根本。探索新的策略,吸引民众主动融入青苗会,激发、强化与民众民俗生活的关联性,再次将根扎入民间生活。这样,青苗会在乡土社会长期以来树立的社区权威会重新焕发生机,会在强化社区认同、传承民族文化、整合乡村社会秩序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概述了世界油画发展的脉络,归纳了油画艺术发展至当代的规律和运用法则,提出当今油画艺术必须进行观念更新,从反映自然到超越自然。  相似文献   

18.
马丕瑶家族是近代河南官僚家族的代表之一,百年来一门三代五英杰,他们的人生轨迹跨越传统与现代,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马丕瑶是清末颇具洋务色彩的督抚大员,其仕宦经历、子女教育均有鲜明的转型色彩。其长子马吉森从候补道员到近代民族实业家,次子马吉樟从清末翰林到民国总统府秘书,幼女马青霞从“一品命妇”到进步革命家,孙辈马载之则是对新中国矿业发展多有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系统深入地阐述中国人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专著,绝无仅有,弥足珍贵。近期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长莉的新作《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则从多层面、多视角开辟了研究中国人生活方式系统化著作的先河。值得一读一书。  相似文献   

20.
以戴望舒为首的现代诗派在积极向西方现代诗歌吸取养分的同时并没有丢弃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他们致力于新诗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探索,走上了一条"化古"和"化欧"的中西合璧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