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体现了音乐具有使人向善的教化功能。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境界提升、激励青年奋进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古典音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3.
自我教育是建立在生物基础之上的主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启发而发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一系列活动。自我教育缘起于婴幼儿无意识的模仿 ,是人发展的内在需求。笔者在论证自我教育缘起的基础上 ,从自我教育是自身无意识发展的需求 ,自我教育是主体有意识自我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论述了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人类对抗宗教、科学乃至极权政治,有效解决现代工业社会自我焦虑、生态破坏、政治极权,使人类获得真正自由和解放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审美活动主要具有解禁、释放和裸露自我的解放功能,发现、肯定和尊重自然的协同功能,以及介入、否定和超越社会的批判功能.审美活动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掘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开展,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倡导和逐步确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女子留学的出现,推动了女子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中国教育和妇女生活史上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内隐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因其作用方式的不明确性、内隐性而使其在教育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往往被忽视。目前我国学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性、计划性仍未达成共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概念缘起、课程设计两个层面还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人生境界的积淀。中和是中国最早成熟的审美形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其后所有的审美形态都离不开中和这一纬度,深深地烙上中和的印迹。在“中和”中,中是前提,和是结果,中是核心,和是必然,有中必有和,非中不能和,中是衡量和的尺度。“中”即适中、和度、适度,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合二为一,即“执两中用”,是在矛盾双方中不走极端。中和的审美特征有三:和谐,多样的共存,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武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其兴衰存废,利弊并存。主要以文献资料法,对武举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透视和分析,反映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研究表明:武举制度的创立,改变了选文不选武做官的做法,完善和发展了古代科举制度,为后世提供先例;武举选拔人才的失败,已经显示出武官选拔体制失去活力,严重影响民族身体素质的提升,阻碍武术的发展;追本溯源,我们看到历史上武人社会地位的低下,文武分途没有走向理性化,中华尚武精神由此丧失;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武举变革高涨,军事学堂的出现,直接削弱了武举制度的社会影响,导致武举制度走向终结。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启示:追根溯源,打练结合,回归本真的武术,符合社会前行的基本规律,重视本土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增砖添瓦,丰富中国武术理论体系,创新推广模式,才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实现中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从宋元话本至明清章回小说;不论在神话、仙话、鬼话之类的志怪记异小说中,还是在以人话为主体的世情小说中,"一男双美"人物配列不断出现。这种人物配列范式基于传统社会男性霸权话语,隐含着男子所固有的"娇妻美妾"情结,以及在这种情结支配下,女子效仿原始神话中的"二妃"之所谓"效英皇"角色情愿。就思想性而言,如此"一男双美"人物配列固然不足为训。但就文本意义而言,这种人物配列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情节进展,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并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故而还是赢得了国内外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肯定。  相似文献   

10.
“披蓑衣、戴斗笠、骑黄牛、拿木笛、指明路”的牧童形象一直为学界关注,文章试以明清通俗小说为主体,探究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牧童指路”,从小说文本中“牧童指路”的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此类形象的叙事功能三个维度展开,以期对“牧童指路”事象作初步探讨,拓宽对古代小说叙事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11.
学习“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四史”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国的宝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向,着眼于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四史”具有强大的理论功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员提升党性修养水平的根本依据,是学习运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是在两汉时期,其代表作是两汉的乐府诗,而“叙事情结”正是两汉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特征。造成中国古代叙事诗“失语”的关键就在“叙事情结”的丢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国子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在中国古代既是指从事高层次教育的学校,又是指博大精深的学术,后者即为前者的教学内容.传说虞舜时期以养老为标志的学校萌芽时期,即已有大学和小学之分,这种区分是以教学人员社会地位的高下为依准的.西周已有太学之名,亦称大学.西周时大学明确规定以“国子”(即为贵族子弟)为教学对象.汉代兴办太学,即由大学一词涎生出来,成为最高学府的专有名词.以后历代均有设立,而名称不尽一致.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于太学之外正式创办国子学.此齐改为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后逐步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功能训练概念、作用、属性进行梳理与归纳,用图表阐述功能训练的设计理念、训练方法及评价等内容.功能训练是一种由康复领域延伸到运动表现训练的训练体系,是把一般体能训练向专项体能训练进阶的耦合训练理念,功能训练包含人体运动功能链在3个平面、6个方向、11个关节点上灵活性和稳定能力的动作模式训练,通过动作模式的有序和无序叠加使人体基本动作技能与习得性运动技能在神经肌肉募集与激活、本体感觉参与的有效控制下获得更好的肢体平移和旋转.然而,功能训练在理论研究、训练方法以及与传统体能训练之间的关系等仍然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运动表现训练视角对功能训练应用进行提炼,旨在为丰富体能训练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制度在被社会历史赋予新的内涵的同时也遭遇了现实困境.特级教师的"专业身份"与"荣誉称号"之间的边界相当模糊,其评选强调"学术标准"而淡化"师德标准"也导致其意义缺失.特级教师制度也因激励和导向功能的淡化而导致价值错位.所以,特级教师制度应适应教育新情境而创新其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体育的凝聚与交往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全面论述了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对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兴旺,达到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两军争斗以列队布阵为先。历代军事著作中,都很重视列队布阵在行军作战中的地位,甚至提出,军队作战,只有当其数量达到能够形成一定的战斗队形时,才谈得上相互敌对,把“和于阵”作为出战的先决条件。所谓“阵”,即由一定数量的兵士组成的战斗队形;所谓“阵法”,即依据一定的基本队列和战术要求,进行各种队形组合的方法。而各种队列队形的操演,则称之为“走阵”。《司马法》云:凡战之道,“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首先要求形成最基本的战斗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是形成于蒙古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与该民族生产、生活实际相适应的独特内容与形式,并在蒙古族儿童中广为流传的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综合性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对蒙古族儿童的发展起着启蒙教育、传承生产与生活方式、自娱自慰的调节、民族亲和及文艺体育的生成点等功能.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对儿童情感的表达、感受和控制,对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儿童自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价值.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通过其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等途径得到有效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西周春秋战国不同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发展不同的特点,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欧州封建时代城市发展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古典诗学声韵形式研究中存在着三层结构,即形式层、功能层、超越层。在形式层上,汉语古典诗学强调声韵形式之美;在功能层上,强调声韵形式之能,也即强调声韵形式本身具有情感表现功能,这集中表现于声情范畴论的相关研究之中;在超越层上,强调声韵形式之神,也即强调对声韵形式和功能有限性的超越,这集中表现于神韵范畴论的相关研究中。韵之三层结构论最终揭示,充分创造汉语声韵形式之美、开掘汉语声韵形式之能、彰显汉语声韵形式之神,乃是汉语古典诗学重要的审美文化理想,而大量声情茂美、神韵灵动的汉语古典诗歌作品,足以从创作实践上充分地历史地证明此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