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丹的羽毛球中充满着艺术,他将羽毛球内化成更符合中国人理解的一项运动。通过文献资料、互联网中对林丹的报道以及个案分析发现,林丹的羽毛球风格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透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是既相互矛盾又融合统一的。译者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创作性改写。本文拟对《飘》的创作风格以及傅译本的再创作风格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分析文学作品中原作与译作在创作风格上的矛盾与统一。文章首先讨论创作风格和再创作风格的定义和实质,接着再从小说《飘》的标题、人名地名和小说中的对话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有矛盾之处,更是有机统一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郁达夫小说创作宗旨、创作对象和创作原则出发,对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开展分析,阐释了造成郁达夫这种文体风格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的比赛录像进行了统计分析,林丹以总比分2:1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获得冠军,实现了职业生涯奥运会、世锦赛、全英赛、苏杯、汤杯、亚锦赛、世界杯和亚运会的超级全满贯.第一局,林丹21:13获胜;第二局,李宗伟21:15获胜;第三局,林丹21:10获胜.林丹获胜的主要原因是大赛经验丰富,击球落点与路线变化多端,回球精准,令李宗伟难以控制场上节奏,且以往已有19次交锋中,林丹13胜6负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的比赛录像进行了统计分析,林丹以总比分2:1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获得冠军,实现了职业生涯奥运会、世锦赛、全英赛、苏杯、汤杯、亚锦赛、世界杯和亚运会的超级全满贯.第一局,林丹21:13获胜;第二局,李宗伟21:15获胜;第三局,林丹21:10获胜.林丹获胜的主要原因是大赛经验丰富,击球落点与路线变化多端,回球精准,令李宗伟难以控制场上节奏,且以往已有19次交锋中,林丹13胜6负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现在,世界冠军林丹的扣球又成功了!""好样的林丹!世界冠军!"1989年,启蒙教练陈伟华去家访,从房间里传来宋世雄转播女排比赛的声音。5岁的林丹学着宋世雄解说的腔调,而世界冠军郎平,则被他巧妙地置换成自己。24年后的今天,林丹已经成为世界冠军头衔最多的羽毛球运动员,横扫一名男单选手所能赢得的所有  相似文献   

7.
研究者大多将徐小说创作风格以195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实未必确切。因为1950年以前,其小说创作风格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徐初期小说创作受其童年经历、北京求学以及留法履历的影响,形成了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风格;抗战爆发后,随着通俗小说的发展,其小说创作在追求个性自由的同时融入了现实主义的成分,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何平 《文教资料》2010,(18):37-39
陆游、杨万里是南宋中期著名的骈文大家,两人骈文创作分别继承了北宋王安石、苏轼的风格,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与发展,为南宋骈文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本文拟从语言风格、创作技法、创作风格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骈文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0.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众多著名的印象主义风格音乐。由其创作的"三联画"《夜曲》,便是德彪西风格成熟时期的一部优秀作品。这幅管弦乐"三联画",大量的运用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带着德彪西独有的创作风格。他用自己特有的音乐创作手法,准确形象的描绘了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1.
以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的比赛录象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统计法、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林丹和李宗伟的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同时对双方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人的技战术打法有相似之处但也各有特点。在不同技术使用频率上两人各有高低,但从整体效率和质量上来说林丹略占优势。指出双方技战术打法特点及优势与不足,可为双方及其他球员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及E.A.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并以张玲和张杨合译的《傲慢与偏见》一书中的反讽话语翻译为个案来分析,试图从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反讽话语的翻译,旨在实现反讽话语的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的比赛录像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统计、比较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林丹和李宗伟的比赛技术进行统计,并对双方各场区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和得失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人在比赛中多数是采用通过重点控制网前为后场创造进攻机会的技战术打法.利用前场和后场技术向对方发起攻击是双方得分的主要手段,但更多的是靠对手出现失误来得分的,尤其是李宗伟的失误较多.指出了双方技战术打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张三丰全集》是李西月在晚清救世思想的指导下以张三丰丹法体系与神仙信仰为核心而编创的隐仙派(或犹龙派)道统经典,其中又融入了西派内丹理论,可以说它是张三丰丹法与西派丹法的合集。因李西月受时代思潮及地域环境影响,在选题原则与编纂方法上又多融入个人主观因素,致使部分内容真伪迄今尚无定论,所以学术界在探讨李西月及西派丹法时当以《张三丰全集》为镜鉴,而研究《张三丰全集》又当以李西月思想观点与版本谱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穆旦诗歌实现了关联词的使用与自我诗歌追求的有效性统一,这种统一既表现在关联词所显示的属性特征与穆旦诗歌嘻求丰富及明确传达丰富的一致上,也表现在关联词与穆旦"理性抒情"及诗歌叙事化主张的相融上。关联词入诗显示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有效地促进了穆旦诗歌别样诗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穆旦现象”是指穆旦其人其诗中的不寻常现象。本文认为频繁出现“上席”一词,也是穆旦诗歌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穆旦的不寻常之一。认为“上帝”在穆旦诗歌中代表了一种超越精神,它对穆旦诗歌的意义在于:首先,“上帝”是穆旦的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其次,“上帝”是穆旦的一根支撑精神的手杖;第三,“上帝”是穆旦的一件深化诗歌内容的洋服。穆旦诗歌中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1994年以来,在"大师事件"的影响、批评家的阐释、文学史的形塑、文学教育的孵化、权威选本的推介等合力运作之下,穆旦诗歌的经典地位得以确立.在经典化的阐释共识中,穆旦的现代主义诗歌在新诗史上的关键地位得到确认,其"潜在诗歌"成为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其诗歌翻译成为当代"诗人译诗"的典范,其独立的人格姿态被誉为"鲁迅风骨"...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一般用“荷”、“任”、“擔”、“挑”、“担”、“扛”、“揭”表示现代汉语中的“肩负”义。先秦时期,一般用“荷”和“任”;汉魏时期,“擔”字用例逐渐增多;宋时开始,用“挑”“扛”“担”表示这一意义;明清时期,“担”、“扛”、“挑”取代了“荷”、“揭”和“任”。  相似文献   

19.
穆旦早期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诗人与世界之间的异己性关系。这种异己性关系是穆旦接受中外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影响的基础。在个人与世界的异己性关系中,穆旦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自明的,认同了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中的个人观念。这种认同导致了个人真实性的丧失,形成了其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穆旦的诗歌创作,正是以其早期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及其困境为起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