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心教育倾真爱,大树虬枝护新苗。我记得这是一位老教师曾经赠给刘正同志的诗句。刘正同志一直以来十分关心湖南的教育工作,在湖南教育界有口皆碑。我是办教育杂志的,我记得我最初于1988年就办刊的事情向刘正同志汇报,尔后有过几十次见面。在我的印象中,刘正同志身上总是体现出革命军人的奋斗精神,洋溢着工作热情,忙于工作且乐于工作。他对工作总是"一竿子插到底",哪怕是我这样的小人物所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圆满的答复。他还几次与我谈及教育刊物的主题和走向问题,那些真知灼见使我心底豁然开朗,对他倍增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2.
刘正同志非常关心教育工作,尤其重视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县市工作会议上,他对我省教育工作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重要意见。省教委党组非常重视刘正同志的意见,专门召开主任办公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决定将有关精神贯彻到明年的工作部署中去。现全文刊发刘正同志在全省素素质教育实验县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希望大家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3.
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在今天上午的会议上,国家教委副主任都时炎同志宣读了李铁映同志的重要书面讲话,给我们极大的鼓舞;清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向天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工作报告。刚才刘正、陈新民同志又讲了话。这些讲话和报告都很好,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领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坚决贯彻。下面我讲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第一印象我从《江苏教育》编辑部调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是在1964年10月。当“上教社”的人事干部领着我去见总编时,他居然直呼其名:“陈怀白,新来的陈纫芷来报到了。”我真是吃了一惊,以后我接触其他同志时,发现他们叫社长也是直呼其名“郭云”。在江苏,我们对教育厅的各级领导,都以职务相称。在《江苏教育》编辑部内部, 对领导倒也不称职务,但总要加上“同志”两字,如钱闻同志、徐文同志。记得有一次开党小组会议,我提出直呼  相似文献   

5.
初识<湖南教育>纯属一种偶然.2002年我刚调到宋市中学,一次去教导处交材料,看到教导主任高志勇(现已调长沙)在看一本杂志,便问他看的什么书?他说是<湖南教育>,挺好看的书,并找出几本过刊给我,让我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6.
祝贺中国教育报湖南记者站正式成立。我先介绍一下记者站的组成人员:记者站站长唐仲扬同志(湖南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兼任),专职记者刘际雄同志,兼职记者段志坚、黎佑甫、张学军、李让恒四位同志。湖南记者站是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湖南省教委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建立的。这几年,中国教育报在湖南的采访工作、发行工作得到了湖南省教委、湖南教育杂志社和各地县教育部门的热情支持。今天,向天同志又亲自来参加我们的会,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和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界、新闻界的许多领导同志、我们的同行、学校领导和老师也来参加我们记者站的成立会,我代表中国教育报社向到会的同志们表示感谢!也借此机会,向几年来关心、支持、帮助中国教育报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7.
《湖南教育》创始人刘寿祺同志生前长湖南省教育厅、湖南师院多年,是湖南教育界的耆宿。1982年我离开湖南20多年后回到长沙时,他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他很郑重地向我提出一个要求:在他百年之后,要我写一篇关于他的回忆录。他认为我对他是有较深的了解的。  相似文献   

8.
我小的时侯,我的父亲性格孤僻、多疑、暴躁,他从不跟邻居和睦相处。我们搬过许多次家;在单位,他经常与领导闹翻脸,因此,他换过许多次工作,而且他一次比一次气恼委屈。总是沉着脸。当年对我们这群年幼的孩子不是打骂训斥,就是不搭理。有次因他冤枉我。我申辩几句,他气疯了似的对我拳打脚踢。我母亲总是帮腔附和,吓得我几天不敢回家。当时那种恐惧绝望痛苦的心情,虽已过去20多年,至今想想仍心有余悸。平时父母对我们说得最多的是“你没出息,你不懂事,你永远都是错的”。在这种气氛下,我头脑总是混混浊浊,无精打彩的,灰溜溜…  相似文献   

9.
"每次去见陈局长,我都要先准备准备,生怕他问我一个什么教育方面的问题,我答不上来……""我和陈局长在一个qq群里面,进行教学问题探讨的时候,他总是要点评,我还收到了他的几次留言呢……"  相似文献   

10.
爸爸是个很听妈妈话的人,所以我们叫他“棉花糖”。这个“棉花糖”可好了!爸爸这个“棉花糖”可是名不虚传的,每次妈妈叫他去收衣服、洗碗、拖地等事情,他总是不会拒绝,还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事。不过,这个“棉花糖”可大有来头,他是机关里的干部,工作总是很忙很辛苦,所以妈妈也只是偶尔“支使“”棉花糖”做些小事。这个“棉花糖”对我可好了,每当我考试考砸了也不会骂我,还会安慰我、鼓励我;每当我有事请求“棉花糖”帮我,他总是义不容辞。记得有一次,学校要买几本书“,棉花糖”就带我到新华书店买,乔司没有,他就带我到临平去买。临平总算…  相似文献   

11.
百字稿     
省委副书记刘正看望岳阳市一中师生前不久,省委副书记刘正看望了岳阳市一中师生,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该校藏族班赠送了礼品。刘正同志和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谈,他指出,当前中小学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此同时,搞好教育各项领域的改革,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新人。(荣建庄) 邵阳县三中普及法律知识促进校风好转学校统一购买《五法一条例》,做到人手一册;利用墙报、广播宣传法律知识,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请县公安局和司法局的同志联系案例作报告,组织学生参听公审大会。通过普法教  相似文献   

12.
1990年4月12日,古城长沙,一派春色,留芳宾馆,笑语飞扬。《湖南教育》创刊40周年,《初中生》创刊5周年纪念会在这里举行。省党政领导陈邦柱、刘正、刘亚南等同志兴致勃勃地来到会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选德,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满之等同志,也到会对“两刊”给予了热情肯定和良好祝愿。参加这次纪念会的,有省教委领导及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各地州市教委(局)负责人,省教育界的老前辈、各界知名人士,省会有关新闻、出版单位负责人,曾经在湖南教育杂志社工作过的同志,共300余人。  相似文献   

13.
说起我与湖南教育报刊社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1988年我考入益阳师范学校,课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泡在学校的阅览室看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湖南教育》里的精美文章一下子吸引了我,从此我的成长岁月里总有《湖南教育》一路同行。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湖南教育》的目录页的右边有一个小栏目是发表读者与《湖南教育》互动文章的,我就试着写了一篇《我与<湖南教育>同行》的短文,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写的文章只能是用信件邮寄。没过几天,《湖南教育》的编辑老师打电话给我,对我写的文章做了点评,认为我的文笔不错,鼓励我坚持写作。  相似文献   

14.
搞教育少不了看教育杂志。而在我接触的众多教育杂志中,每期必读的则是《湖南教育》。这固然由于自已是湖南人,又在本省工作,对家乡难免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我生平的那些“第一次”中,就好有几个是与《湖南教育》密切相关的: ——帮助我上好第一堂语文公开课的,是《湖南教育》; ——发表我第一篇教学研究短文的,是《湖南教育》; ——刊登关于我的第一篇长篇报道的,也是《湖南教育》。  相似文献   

15.
罗璇 《现代教学》2014,(1):137-137
还记得那年高一班级刚刚组建时,我就注意到与众不同的小L: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漠然、不屑的表情,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与同学沟通。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与任课教师、门卫甚至校长发生过数次摩擦。在很多教师的眼里,他是个“问题学生”,而我却希望这个学生在我的班级里,能够快乐地成长。一次集体活动的风波,成为了绝佳的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条内存,在一台台式电脑里工作,但是我不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牌子,因为我健忘。我的上司是CPU大哥, 他是我们的老大。都说他是电脑的脑子,可是我看他的脑子实在是太小了,比我还要健忘。每天他总是不停地问我,某某页某某地址存的是什么?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可是不出一秒钟他又忘记了,又要问一遍,一次我说大哥你烦不烦,你就不能记住点有用的东西?他说:“内存兄弟,我有苦衷啊,每天都在不停地做题,头晕眼花的,我也难啊。”其实我不愿意跟他计较,因为他脑子小,思维也很简单。虽然说他是我的上司,可是每次睡觉醒来,他连要干什么都不记得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72年7月从湖南师范学院调到省革委会政工组教育组(后为或省教育局,或省教育厅,或省教委)筹备《湖南教育》复刊的。同年8月,调入另一位同志,他和我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于当年11月25日出了一期试刊,印4万份,向渎者赠阅。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爸爸是位小学教师,今年36岁,个头不高,浓而黑的头发自然卷曲,白净的方脸上嵌着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最让我敬畏的是爸爸那张嘴,总是那么热情、生动,不断地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理想和希望。爸爸在农村工作已有18个年头了。每当看到他额头上的皱纹,你一定能猜到他的青春已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前几天,几位第一任弟子找他谈家教的问题,我才发现爸爸真不简单。怪不得他常在学生面前吹嘘:“我老了,在我的教育战线里早已是四代同堂了。”农村教育生涯,真让爸爸成了地道的“农民”。记得一个周末,爸爸带着我家访一位学生。一进家门,他便和那位…  相似文献   

19.
我记得《山东教育》是在1957年复刊的。那时我在邹县教育局工作,是《山东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特约撰稿人之一。而且,在荣积川同志具体筹办《山东教育》时,曾推荐朱敬本和我去山东教育社工作,不久朱敬本同志去了,我因县里不放没调成。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感激     
陈玉礼 《湖南教育》2004,(10):46-46
爱上《湖南教育》已有18个年头了。记得1986年,我作为学校的惟一代表参加县里举办的教师基本功比武。比赛前夕,遇到一个问题暂时未理顺,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同事给我送来了一本《湖南教育》,信手翻阅,不禁欣喜若狂。其中的几篇文章正好解开了我心头的疑惑。赛后,我获得了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