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词、语气词的词义不象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具体、实在,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的办法直接造字去记录,除了少数的几个用形声的办法造字外,绝大多数是假借来的.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能做代词用的“字”,也往往能用作语气词,或者能用作副词、连词.是这些“字” 分别被假借为代词、语气同或副词、连词呢、还是这些既可用作代词的“字”与又可同时用作语气词、副词、连词的“字” 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相似文献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3.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4.
释“趣”     
趣,许慎《说文》曰:“疾也,从走,取声。”由此可知其本义为快跑。 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看到,小篆走字上部为“夭”,象人曲身之形,下部为止,即脚趾。“走”字会意,意为人曲身而走。《尔雅·释名》:“徐行日步,疾行日趋,疾趋日走。”慢走为步,今尚有散步之说。趋为小跑,比小跑更快便是走,走为快跑,弃甲而走是其例。 “取”为“娶”之古字。左边为耳,右边为手,古人打杖论功以耳朵数目为凭,你消灭多少敌人就看你割得多少耳朵。那么,要夺取别人耳朵(击毙别人)当以死相拼,拼即抢,  相似文献   

5.
判断句: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辞海·语言分册)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这种“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王力·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年A”(年B年同)字的结构是从禾人,人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禾谷仁实,语源就是禾仁、谷仁之“人”(或“仁”,明代后一般写作“仁”)。“年B”“年”是“年A”字的变形异体字,从甲金文的用例看,也是“年A”的后起字,《玉篇》等字韵书分别“年A”与“年B”“年”的字条,是形变音异而后来以异体字分化义项的结果。本文还补充了《说文》对“年B”字的解释,追溯了“年”字字形演变及分化的踪迹,探讨了甲骨文及古籍中关于“年A”“年B”的一些惯用熟语的用法,词义问题及“年”字年岁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语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界的一般说法。  相似文献   

8.
也谈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评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本位”理论对汉语研究虽有非常有益的启示作用,但它的立论依据和推导过程是否完全符合汉语实际,能否解决汉语由于基本结构单位不易确定而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却使人产生疑问。为了区分书写单位和结构单位,最好还是用两套术语来表示。作为语素的“字”在汉语里是现成的,而“词”则是从句法结构中分析出来的,因而“字”(语素)是备用单位,而“词”是使用单位,二者为实现的关系,“字”(语素)进入一定结构里才可以看出它能否成词,在不同结构中有可能形成几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9.
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它作为殷商王朝的历史遗产,向后人透露出商代先民的造字理念。一方面它表现出了甲骨文字尚处于文字初创阶段,有着正反无别、偏旁不定、繁简无定等情况;另一方面则又体现出商代先民已有一系列造字理念为造字指导,如反义理念、省略理念、以三为众理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偏旁互换使用的理念等。本文即从甲骨文构形入手,探讨甲骨文字所体现的商民的造字理念。  相似文献   

10.
在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缺乏认识,误称中国人为契丹人,又贬称“契丹人”为骗子手、盗贼、坏蛋。莎士比亚在他的两个剧本里用了“契丹人”一词,也人云亦云,把这个字当作贬词。这种文化的对立是由当时中西文化的隔绝和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偏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考察《淮南子》中所有的“莫”字,从其语义和句法功能分析,《淮南子》中的“莫”有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种用法,作无定代词占优势.“莫”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作否定副词表示“不”.“莫”可用于叙述句、比较句、宾语前置句、“莫不”固定结构句.  相似文献   

12.
六书札记     
"六书"是汉代人关于汉字构造方法的理论,但后来被演绎成了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本文所谈是关于"六书"的几个问题①"四体二用"是戴震在杨慎的"二象四纬"的基础上提出的;②新旧"三书说"都是对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汉字结构类型的归类;③<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是造字方法,许慎没有关于汉字结构类型的术语;④造字是一个过程,是对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的规定;⑤汉字的构造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方法有模仿和象征两种,第二阶段的方法有借形法、加记号法和组合法;⑥从符号的角度和汉字的构造过程来看,"六书"都是造字方法,而且汉字的构造方法仅此6种.  相似文献   

13.
邢研 《美育学刊》2024,(1):83-92
“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古书中有的名词不能按它自身的意义去解释,而需换成与它相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才可以解释通。人们把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左传》庄公十年)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3)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4)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5)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严复《辟韩》) 上列五例中的“鼓”、“目”、“手”、“妻”、“侯”五个词本是名词,但若按  相似文献   

15.
    
[其]代词一、表示近指,指代人、事、时间。作定语。可译为“这”、“这个”等。《列女传·楚成郑瞀传》:且其人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况且这个人眼睛象黄蜂,声音象豺狼,是个残忍的人。《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相似文献   

16.
南涧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或“捧盘舞”,彝语称之为“吾多哈”.它通常由引菜人和抬菜人合着音乐的节拍,抬着菜跳舞.它是南涧境内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人宴请宾客时最尊贵的一种礼节性活动,也是一种将饮食、舞蹈和音乐合三为一的礼仪之舞.其道具主要是托盘、大勺和莱碗,动作主要以手托、口衔和头顶为主,而舞者的造型则以“光头”、“羊披”和“大耳环”为亮点.“跳菜”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并不缺乏其教育功能,仍然是“寓教于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马克思曾评价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①特别是对价值理论的探索对以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斯密在研究价值理论时,首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于他物品的购买力,前者叫使用价值,后者可叫交换价值。”②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明确分开来,这比以前的经济学家都…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者”字结构不能做后置定语。所谓的后置定语,其用法一是充当同位语,一是在表示大范围与小范围的关系中属小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我们想用一个较文雅的词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一定会想到“同仁”这个词。如果有人用“同人”,大家可能感觉有些用词不当。其实,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同人”和“同仁”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现在倾向于用“同仁”来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而不大使用“同人”呢?这大概和这两个词的文化色彩有关系。“同人”最早出现在《易.同人》:“同人于野亨。”孔颖达疏:“同人谓和同于人。”作为一个卦名,“同人”意为与人和协。后来引申为归向之民。南朝陈徐陵《梁禅陈玺书》:“殷牖斯空,夏台虚设。民惟大畜,野有同人。”又引申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唐…  相似文献   

20.
“目生活”是人类一个重要且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人之行万里路者,意在离开本土本位,面对新天新地,拉开自我距离,形成审美观照.杜甫一生浪迹天涯,“目生活”堪称丰富,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杨伦《杜诗镜铨》说杜甫“饥饿穷山,流离道路……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语中“蒿目”,即指杜甫落荒而走的“目生活”,对此,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表述是“即目抒情”.杜甫在陇右别开生面的江山行旅,给他带来了独特丰富的“目生活”,也给他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诗题诗想.睹物生情而心领神会,是杜甫院右诗歌“目生活”达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