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详细阐述了生物学科教室的设计思路,生物学科教室的6大功能,并详细说明了生物学科教室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参与性、实用性、前瞻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语文教学在科教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来为其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科教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杨帆  曲波 《科教导刊》2022,(4):102-104
高校思政课教学科教融合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厘清科教融合的理念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把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及其对科教融合的要求,同时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推进科教融合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科学技术与教育要素、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融合汇聚的过程,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新方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和题中之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动力机制由引力、行动力、支持力和阻力构成,四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科教融汇的方向和速度。当前由于体制机制错位缺位、院校能力整体偏弱、办学主体共建不足、办学实践路径依赖等原因,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动力机制存在引力有限、行动力式微、支持力薄弱、阻力突显等阻滞困境。为保障职业教育科教融汇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科教融汇发展格局;提升核心办学能力,强化科教融汇内生力量;协同多元主体,聚合科教融汇外部供给;创新发展路径,生成科教融汇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5.
建设西部地区终身学习体系是西部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西部科教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形态,"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的高等教育"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没有科教融合,一流本科教育就无从谈起。应将科教融合的理念、制度与机制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注意多元路径与载体的创新、消除相关阻力,同时需要招生、学位、毕业、激励与评价等制度与政策的配套支撑。只有通过整体性的转型才能真正实现科教融合,才能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7.
科教融合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校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科教融合,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江苏省在此背景下推出的产业教授制度作为一种研究生培养新举措,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于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高等学校的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模式发展问题也成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争创一流需要重点思考的议题。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目前还存在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因此,要加强政府、高校、教师三方面的通力合作,进一步促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科教兴省的战略思考段作章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科教兴省”战略。它将有力地推动我省的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我省的经济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制定实施策略。本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动湖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振兴崛起,省委省政府在1993年就作出了科教兴鄂的战略决策,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鄂,关键在于兴科教,只有科教兴,经济才能兴。而科教兴,其重中之重又在教育,在于拥有一支良好政治业务、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从高等教育看,目前,湖北省共有55所高校,其数量仅次于江苏、北京、辽宁,居全国第四位。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类型齐全、专业设置全面,能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多方面人才需要的特点。在湖北省的中央部属院校,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仅次于…  相似文献   

11.
科教融合是实现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和互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面临着科教融合制度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不完善和评价体系不科学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管理的体制僵化、轻视教研的行为偏差和科研至上的认知障碍,需要采取创新建构与科教融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措施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2.
西南联大通过科教融合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学。在理念层面上,坚持大学的灵魂是学术研究,大学的理想在"明明德"与"新民",大学是科研和教学融合的"正当场所";在制度层面上,由最高决策机构常委会议决教师聘任事宜,教授在教学、科研、行政岗位间进行交互,教授掌握学术与教学权力;在操作层面上,通过编制新教材和开设新课程实现科教融合,通过课堂内外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促进科教融合,通过极力保障经费为科教融合提供必要条件。杰出创新人才的涌现是西南联大科教融合的产物,培养了具有原创能力和献身精神的教师人才、具有创新基础和创造潜力的学生人才。西南联大的科教融合揭示出,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在理念更新、制度革新、操作创新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科教融合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理念和有效路径。由于对科教融合教学内涵认知不足,当前科教融合教学实践存在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硬性拼接、科研思维未能充分融入教学等问题。基于新文科的价值重塑、交叉融合、知识生产的三个维度,构建出科教融合教学理论模型予以指导实践。以“公安学基础理论”为例,立足四个教学环节,通过研究问题导入来更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研究视角、研究场景、研究结论嵌入来重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及通过研究方法引入来匹配教学策略、组织、方法,科研思维和科研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功效。实施科教融合教学需要识别不同课程科教元素之间关系,从教师引领、教学设计、平台搭建等方面完善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搞好农(经)科教结合的路子,我对平度市实行农(经)科教结合的实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他县市进行了考察,还研究了全国各地实行农科教结合的经验。平度和各地的实践证明,实行农(经)科教结合不仅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而且是深化农村整体改革的战略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首先,由于农(经)科教统筹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使“服务”、“面向”与“依靠”的指导方针落到实处,因此,实行农科教结合有利于促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立足基础学科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依托高校丰富科研资源形成了多方主体协作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一部署,推动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加强政策、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保障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6.
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是现代科教发展的一大趋势。旅游学尤其是旅游规划专业方向以其多学科基础、应用导向型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规划专业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为例,从师资队伍组建、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科教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考查回顾和经验总结,提出应用导向型专业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应组建多科学背景的师资队伍,设置跨领域融合的课程体系,推进科教联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特定的时空都会扮演一定社会角色,在科教两分的状态下,很多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双肩挑",同时扮演内在相关性不强的教师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导致角色冲突。科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日益成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推动高等教育科教融合的进程中,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应发挥其角色优势,摒弃单纯身份角色,以职能进行角色再定位,扮演好直接作用者、中间过渡者、信息集散者和有效协调者四种角色,成为推动科教融合的"先锋队员"。增强青年科技人才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担当需要从增强理念学习、完善资助体系和改善评价机制几方面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18.
科教融汇这一创新理念,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命题。融是基础、汇是指向,融是手段、汇是结果,融是过程、汇是目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持续在“如何融”“怎样汇”上下功夫,优化和完善科教融汇的有效路径,全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9.
科教融汇既是科技创新的新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以三大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双重维度上实现与科学技术创新和使用的融会贯通。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落实科教融汇理念的过程中,却在制度层面存在缺乏针对科教融汇的制度供给、在主体层面存在行动主体科教融汇意识及科研能力薄弱、在场域层面存在校内校外融汇性教育资源缺乏、在结构层面存在科教融汇目标与过程机制不畅等问题。因此,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应从完善科教融汇的制度、打造科教融汇的队伍、丰富科教融汇的资源、健全科教融汇的机制出发,推动科教融汇理念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必须为科教兴省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辽宁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喜平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这是省委、省政府根据现代科技和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辽宁第二次创业的需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面向21世纪,建设新辽宁的必由之路。一、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