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飞 《体育教学》2000,(6):35-36
最近拜读了贵刊2000年第4期刊登的刘丹、谭惠玲和夏锦阳三位老师的关于《对中学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的回顾和反思》文章后,触发感想,也谈一点自己拙见,愿与三位老师共同探讨,不足之处,请指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以学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的今天,对实施“专项选修课”的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认为很必要,而且不但要在中学实施,就是在小学也同样要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是以多项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以竞技体育或体质教育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如何使体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成为他们自己所理解、所热爱的体育,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中学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的回顾和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上好“专项选修体育课”是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很多体育教师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了认真地、广泛地研究与探索。本文作者对中学实施“专项选修体育课”进行了历史性回顾和现实性反思,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望广大体育教师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三年的调查、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中学开设“专项选修体育课”前的准备阶段很重要,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体育课程的应试现象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过分强调竞技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体育升学考试成绩,常年教学只安排考试项目的教学训练,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忽视面向全体的群体活动开展和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这些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改变上述现状,中学体育课程必须进行观念上的转变: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破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树立终身体育观,重视培养学生的体  相似文献   

6.
"专项体育课"课程模式是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与选择逐渐形成的。"专项体育课"作为全面实现学校体育"三位一体"总体目标的有效突破口,其设计思路基于3点认识:运动技能学习是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运动技能学习具有"一项多能"的特征;运动技能学习"个性化"是全面发展的持久动力。"专项体育课"达成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目标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建立青少年运动愉悦信念、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增加"主动运动"时间,进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证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过度练习"与"概括能力"的发展需要,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以运动技能学习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个体人格的发展,以专项运动竞赛提供社会规范学习情境,促进社会人格的发展,实现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认为高校实行体育选课制是体育教学发展的一种形式,它对提高学生专项技术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的作用,但在选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如爱好并有专长的课不能选上,而毫无兴趣的课却被选上,章着重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以使选修课形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改革也势在必行.我们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专项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本文通过几年来我校专项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特点及上好专项体育课的条件、措施,以此探索和深化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为今后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期推动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所谓"专项选修体育课",俗称"专选课",我理解为:是对特定的某个体育项目通过课堂进行专门性教学与训练的教学活动.其具备以下两个特性:第一、学生对所选项目具备了相应的身体条件和较强的兴趣;第二、教学内容占相当大的课时比重.鉴于以上特性,就"专项选修体育课"的适用性有以下观点,望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夏军  田开象  郭维胜 《体育学刊》2002,9(3):86-88,91
在对高邮中学2年来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中学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有三大益处:①增强了学生体育意识,为从事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②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③促进体育教师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对为什么要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T、怎样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以及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外出听课学习或搞一些体育教研观摩活动时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互相议论别人的课:某某老师的这节体育课与某某老师曾经上过的课差不多,是引用别人的,没有什么新意;某某老师这节课的组织形式,我早在网络上见到过,也没有什么创意;某某老师上课时用的这个游戏某某老师已经用过了…  相似文献   

12.
王建 《体育学刊》2023,(2):107-1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回顾我国专项体育课发展过程中的论争要点,总结经验,望对当代专项体育课的发展以及“走班制”教学有所启示。历史争论要点:专项体育课对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与身体素质同步发展的矛盾性、开设条件的可行性、专项兴趣的易转移性、开设学段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竞技性。论争时代价值:唤发学界对专项体育课“内在特征”的认识;巩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辨析“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有助于避免教学内容走向“竞技化”。未来,专项体育课发展应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建构一体化“选项走班制”教学体系;把握“运动技能”教学主线,注重专项体育课“整体性”育人效益;发挥“竞技”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乐趣;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推动专项体育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出现了“体育差生”一词,或者说称谓,且沿用至今而无人提出异议。笔者查阅了众多的文献也难以追溯这一称谓的起源。倒是发现有多种相类似的提法,诸如“厌学体育学生”、“体育学习困难生”、“体育行为差生”等等。综合起来,这些学生无非是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方面不符合老师的标准而被鉴定为体育学习方面的差生。这是一种定性的评价,也是一种等级的划分。但造成  相似文献   

14.
浅谈体育课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处于宁夏南部山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本人采用的教学方法为:1)先放后收,引发情趣;2)分组进级逐步提高;3)奖励学分,培养尖子。一、先放后收,引发情趣我校是一个贫困的山区学校,学生来源主要在农村,由于条件的制约,学生基础水平参次不齐,体  相似文献   

15.
专项体育课在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运动项目应该而且必须为学校体育教学所采纳吸收,作为高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竞技运动作为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展现人的技艺,变成运动训练课。专项体育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满足社会对学生素质的需要及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习惯等,都起到积极作用。不能把学校体育中的竞技运动项目与竞技体育及技术,教育的手段与专业训练的手段混为一谈。那种认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应脱离竞技运动项目这条主线转为健身教育的观点,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6.
一、指导思想本节课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体育课中既达到身体练习的效果,同时又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三基”,在传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一所小学开展“体验孕妇”活动。在小朋友腹前绑上六七斤重的布袋,体验妈妈当年孕育他们的辛苦。这一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残疾人日”前夕,为了教育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和尊重,我在体育课上尝试“体验残疾”活动。课前,我装扮成一名残疾人,脚缠绷带、手撑双拐,一步一摇地走向学生。看到我这副模样,学生们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的腿怎么啦?”、“老师受伤啦?”、“被车撞啦?”、“老师,还能上课吗?”……看着他们急切的目光,我道出了真相:“老师没有受伤,是装的。同学们这么关心老师,那你们关心残疾人…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探索”的模式新授课课时重点对教师:提出问题或设置问题情景(不先给结论),启发、引导、定向、点拨、示范、评价。对学生:质疑问题(感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体验)→解决问题(内化、得出结论)→运用问题(正确练习、升华)→分层递进发展。对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发现式的学练体验、自评→体验进步幅度;对学生群体:小组合作、讨论式的学练交流、互评→形成正确动作及要领、练习方法。对师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对学生探索问题进行启发指导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对问题的探索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这里的…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体育课有着不一样期待,本文针对这一阶段学生心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的方法——“保鲜”,并从实践层面进行阐述,以便指导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课改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模式。但一直以来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老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文章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对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进行了多维度剖析,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