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实录】一、激趣,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用湿抹布在黑板上书写“水”字)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过了二、三十秒后,“水”字会有什么变化?生:水迹变淡了,“水”字慢慢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实验对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教学中不妨多设计一些因地制宜的实验,以增强教学效果。下面就液体蒸发的实验教学作一简述。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让学生倒同样的一滴水在桌面和手心上,另一只手将水滴涂抹开成同样面积的水迹,观察水的蒸发情况;再结合课本上列举的例子就可以得出结论。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让学生倒同样的一滴水在桌面上,用手将其中一滴抹开,观察两滴水的蒸发情况,抹开的一滴明显比没抹开的蒸发得快。3、液体…  相似文献   

3.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蒸发现象”,认识“水蒸发吸热”等,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想、设计、验证、记录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蒸发的概念,发现蒸发受热的原因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上课时,我首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让学生观察这个“水”字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字,一会儿,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惊奇的表情,“‘水’字不见了”;“‘水’跑了…  相似文献   

4.
《热胀冷缩》一课,在这套教材中是首次接触用实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集体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实验方法”,结果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启发创造精神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 这一课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扶着学生”认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我按照教材“让袋子飞上去”一插图中的示意,让学生准备了蜡烛、塑料袋和火柴。实验时.让学生在点燃蜡烛的上方罩一个大塑料袋,观察实验现象,经过很长时间,学生们除了发现袋子胀起来了。里面很热外,再没发现其他现象。学生松开手后,袋子也不是往上升,反而会往下落。当时,我怀疑着这一现象,认为是塑料袋太大了的原因,于是让学生改用又小又轻的塑料袋进行实验,可还是行不通,课后,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上开发演示小实验 ,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原理清晰 ,操作方便 ,生动有趣 ,效果明显。对激发学生兴趣 ,掌握知识 ,启迪思维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实验 1 演示蒸发现象。器材 :水、酒精。方法 :用手的食指、中指分别在水、酒精中浸湿取出 ,把指头迅速按压在黑板上并移动 ,再离开。然后让同学们观察现象 :酒精很快消失 ,黑板变干 ,水要缓慢些。由此说明 :①液体都能蒸发 ;②条件相同时 ,酒精比水蒸发更快。  图 1  实验 2 演示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器材 :废日光灯管灯丝、2 5V的小灯泡…  相似文献   

7.
在简算教学中,如果算理不清楚,就无法适应简其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因而在简算教学中应重视讲清算理,揭示简算规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数学第七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学中,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比赛激起,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组算式:125+70125+69758-300758-299524+100524+98185-60185-57让学生用接力赛的形式进行快速计算比赛。赛后问:做第一组题的同学为什么完成得又快又对?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使学生明白第一组算式是加、减整十、整百数,所以算得又快又对;第二组算式是加、减一般的…  相似文献   

8.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让学生研究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现象。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页“圆的认识”。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教材“圆的认识”这节课中的观察思考一和观察思考二,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学习了圆的特性和画法后再回归生活,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蒸发》一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是让学生知道水在蒸发时要吸收热。第一次上这部分内容时,我按照课文安排,先是让学生回忆:“夏天,刚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有什么感觉”,想借学生回答“凉快”说明水的蒸发是需要吸收周围的热,可没想到学生只  相似文献   

11.
看了黄智林老师《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纪实课,颇有感受。 一、采用“用湿布擦桌子比赛”的竞赛激发法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上好本课打下了基础。 二、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举例分析引出蒸发的概念及蒸发的条件,循序渐进,层次清楚,符合小学自然教学的规律。 三、分析“水的沸腾”。安排学生从实验入手,这是又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充分体现了自然教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一、课例说明 “摩擦起电”这个小实验来源于小学教科版新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该实验说明用塑料用具(如塑料自动笔、塑料直尺)与头发摩擦,可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教学该实验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蒸发》是“九义”自然教材第九册中的一课,本课通过学生观察、想象,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要吸热。其中,“水蒸发时要吸热”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蒸发和沸腾”是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汽化和液化”中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蒸发现象出发,通过在手背上涂酒精所产生的感觉来体验蒸发现象,教材没有再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因为小学科学中已对此做过定性的研究。在此,教材的重点是观察水的沸腾。虽然沸腾现象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未必很清楚。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物理公式中,“=-k”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个公式。学完了简谐振动,他们常不知道这个式子有啥用,因此对简谐振动的动力学问题往往一筹莫展。由于部编教材在“简谐振动”单元中增加了内容,提高了要求,使公式“=-”的教学更成为这一单元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就讲明=-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初步掌握它的应用等三个方面来组织数学内容,并安排不同时间逐步完成有关教学意图。一、我在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简谐振动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后,给出简谐振动的定义:“在跟  相似文献   

16.
孙艳霞 《山东教育》2005,(25):27-28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燕子妈妈要小燕子三次到菜园去看冬瓜和茄子生长的过程。把“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贯穿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这一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7.
教科版《科学》三(下)第6单元第2课是《热胀冷缩》。教材第一课时设计的实验只是让学生探究液体受热体积增大.受冷体积缩小。若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开展教学,学生虽然了解了液体受热后体积增大、受冷后体积缩小这一科学现象,但也有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水受热后体积膨胀了。就是水多了,重量会增加;受冷后,体积缩小了,就是水少了,重量也会变轻。也就是说,通过围绕“热胀冷缩”这个“具体概念”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热多冷少”和“热重冷轻”的模糊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地处理教材.对实验作了改进,把这节课定位成探究“液体受热或受冷时,体积变化.重量不变”的真正的“热胀冷缩”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课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十分重要。我的做法如下 :a .精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人们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 ,是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好学心理 ,精心设计每一课教案 ,特别是实验部分的教学过程 ,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如在设计“水的蒸发”一课时 ,我用水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水”字 ,并让学生观察其变化 ,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一会儿 ,水字消失了 ,我就马上按教案导入新课 ,一环扣一环地在学习积极性高涨的情况下 ,圆满完成了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帆船航模大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情景,通过学生简明的对话,引出该课的任务,驱动学生产生探究风的方向和强弱的欲望,引出本课的学习。通过刮风的现象、观测风和风是怎样形成的三个活动,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本课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室外探究。  相似文献   

20.
《流动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画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