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在英语过程中,即英语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阶段性的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在教育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高原现象”。本初探了“高原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和克服“高的现象”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注重实验操作 ,优化课堂教学 ,应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运用鲜明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对学生心理产生良好刺激反应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诱发其思维有节奏地达到高潮 ;二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使各教学环节清晰、紧凑 ,重视教学程序与方法 ,对实验课中的“看、想、做、说”活动进行整体上的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实验课的整体效益和功能。1 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就肯学习和研究。怎样激发儿童兴趣呢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 ,…  相似文献   

3.
蒙台梭利是举世闻名的幼儿教育家,心理敏感期是她在幼儿教育代表作之一《儿童的秘密》一书中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认为心理敏感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有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天生的美德和内在驱动力,可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成自我管理、自我欣赏、自我控制的独特个体,这种“心理敏感期”对于教育工作者开发儿童智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变"职业倦怠"为"职业眷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曰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人们称之为“职业倦怠症”或“职业高原期”。实际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此种现象也并不鲜见:工作了几年的老师走进校园,孩子们一声清脆的“老师好”恐怕再也无法让你有丝毫的心动;当老师走进教室,学生那感情纯真的诵读有时也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固化”状态常常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学生不但不接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却时刻在呼唤老师的理解。这种“固化”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负现象,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造成一种压力。论其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师的方法欠妥,选择的教育时机不够适当,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不够了解;二是学生误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不理解教师的教育思路。如何改变这种“固化”状态,以期德育的正效应,笔者在学校德育中引入心理相对论,取得了很好教育效果。  …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良好的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早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以至被称为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有学者指出要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力争为学生营造上音乐课的良好心境。一、营造一个“自由王国”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条件才能大胆积极主动地参与…  相似文献   

7.
按照哲学上的解释,所谓“负担”一般指主体在某种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心理负担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习承受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压力,它是一种持续性的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状态。它对学习的作用可以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恰当的学习心理负担会使  相似文献   

8.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能完成或者不满足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从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  相似文献   

9.
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效标效应”就是指学生及家长对于知名教师或学校所产生的敬佩、信任和崇拜的心态。它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产生较好的教育效能。这种效应的特点主要有:预期性、暗示性和长效性。“崇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是人们的赞誉心理,安全心理和自居心理。在现实社会中,“名师”的产生一是个人要有良好的条件,再者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社会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相似文献   

10.
项辉 《陕西教育》2007,(1):117-117
“适度紧张”是指老师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焦虑和紧迫感,其目的是要对他们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或更高的要求。并想适时适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在课常上的“适度紧张”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群体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乃至学习品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努力营造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有积极意义的课堂气氛,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实验课不但要学生学会操作,学会观察现象,还要求学生善于把规律性的现象概括成理论。学习操作、观察现象都是学生较容易做到的,要学生把规律的现象概括成理论是实验课中的一个难点。怎样解决这个难点,我认为要做好一“放”一“帮”。下面结合《水力和风力》一课的的教学实践谈谈。  相似文献   

12.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状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父母自我状态”或“儿童自我状态”向“成人自我状态”引导,并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与之相配合,达到理想的“A—A”型,架起一座通往“和谐师生道路”的桥梁,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如何学会学习”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教育命题作为背景,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教学活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进行,每一个方面的状态,包括情感、态度、方式、效果等,都要对对方发生影响,形成客观效应;这种自身状态所引出的结果则是一种主观效应。如果教师情绪、态度不好,讲解不清又枯燥乏味,就会在学生中引起不良反应,产生接受上的消极状态与情绪、情感上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情绪饱满、态度积极、讲授精确恰当又生动有趣,就会在学生中引起良好反应,使学生产生接受上的积极状态与情感、情绪上的投入心理。就教师方面而言,讲授得法,对学生有吸引力是一种主观效应;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教益,引起…  相似文献   

15.
简历 《贵州教育》2005,(6):22-23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出现了初中生报读“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象。对就读于职高的学生,社会上部分人认为是“没有出息”的,是“混时间”。这样职高生不免就产生了心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烦躁心理、厌学心理和早恋心理五方面。针对上面五种心理偏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在真正了解、理解、尊重、爱护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目前的职高生中,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的职高生,有一部分存在着…  相似文献   

16.
贺颖  江琦 《贵州教育》2012,(5):8-14
一、问题提出 较小年龄的儿童在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的时候会出现困难。如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sally—Ann任务中,成人和4岁以上的儿童能够理解Sally的错误信念,但4岁以下的儿童不能通过这个任务,他们倾向于根据物体当前的位置来回答。针对4岁儿童不能通过经典错误信念任务这一现象,研究者先后提出了“概念因素变化观”和“表现因素变化观”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把儿童发育期需要肤体接触称为“皮肤饥饿”,并证明从新生儿开始的肤体接触和成人对孩子的抚爱,能使孩子获得皮肤欲的满足,并促使儿童皮肤依恋期的健康发育,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健全个性的形成。此外,这种情感的需要会促使小孩探索环境、兴趣、爱好的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大多会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尤其与父母分离会使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长此以往,会发展为“自闭症”。然而,几乎所有发育正常的小孩都喜欢有人去抱他,孩子也都乐于成人的亲热。这就不仅要求给予幼儿良好的生活环境,更需要主动关怀、多接触…  相似文献   

18.
现代儿童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状态。究其原因,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指出,这些儿童普遍缺乏的是“劣性刺激”。这些刺激,是儿童必需和有益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饥饿:为了增强儿童的食欲,有意识地让他们饿一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作文中的“侯话现象”除了与应该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指挥棒理论”和学生的“分数第一”心理有关外,还和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本文剖析了产生“假话现象”的深层原因:一、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作文观念和作文态度;二、许多教师采用“先导后写”的不正确教学模式。要克服这些弊端,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张丽  沈娟 《山东教育》2005,(27):48-48
儿童进食是一种生理的与心理的复杂过程。涉及感觉、运动功能和神经发育,认知、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进餐应在保证每日营养供给的同时,在快乐中进行,良好的进餐心理环境是一种“精神营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