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智障儿童普遍具有语言障碍,影响其思维、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前游戏特性、关注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根据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发出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康复校本课程“生活适应+语言”,有效促进学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前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也有游戏的需要与权力。手指游戏是伴随儿歌或口令节奏,通过手部动作、言语去构造游戏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对学前智障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矫治其不良的情绪与行为、发展其精细动作和语言、开发其大脑、培养其交往合作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根据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教学规律等,开发了学前智障儿童的手指游戏课程,并将其应用到一日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托幼机构”轻度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开展的现状,对成都某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发现教师普遍没有给予符合轻度智障儿童实际需要的游戏支持,轻度智障儿童的支持性游戏开展很不够.对特教机构开展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的建议为:教师应加强对智障儿童的特点的研究,特教机构应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智障儿童支持性游戏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智障儿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生活能力不能够正常发展,教师必须把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提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以游戏教育为契机,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智障儿童的游戏教育需要,利用分层教学,找到适合每一个智障儿童的游戏方式,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智障学生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差,为了充分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基于对智障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设计富有梯度的数学教学游戏活动,因人而异地实施数学活动游戏,让每一个智障学生能大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于活动中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从而使智障学生逐渐融入社会,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质量,让智障学生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展迟缓,普遍存在语言障碍。针对多数智障儿童具有的语言能力不佳问题,以手指游戏《五个苹果》以及拓展的学习活动为例,为智障儿童提供听、说、读、写的学习机会,从而增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介绍了选择和使用手指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手指游戏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单元设计游戏活动;成人指导游戏活动;不断重复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7.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每个儿童的成长都伴随着游戏,游戏在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与学习活动密不可分,游戏随着学前儿童的兴趣而展开,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了精神享受,也构建了文化世界。教师只有明白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内在联结,才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本文旨在说明儿童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指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随机教育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是日常活动的点点滴滴。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生活化,学前儿童教育必须是保教并重的,必须寓教育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对学前儿童而言,大部分的学习是生活化的、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因此,学前教育应从儿童的一日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儿童一日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自主游戏是开启智障儿童思维、提升儿童能力、塑造儿童性格的重要途径。智障儿童的游戏活动普遍存在其生活之中,但自主游戏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有不同。为此,教师介入,尤其是教师的有效介入显得十分重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训练时,运用游戏治疗的有效介入,积极对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促进智障儿童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其存在的惟一合法性已受到广泛的质疑。只有从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生态学视角出发,才有可能还原学前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景”,因为生态“情境”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更是把握学前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儿童游戏权逐步受到国人重视。梳理建国后的学前儿童游戏政策与法律文本,发现其经历了学前儿童游戏初露头角(1949-1996)、学前儿童游戏持续发展(1997-2019)、学前儿童游戏有序推进(2020-2022)三阶段,实现了从“基本活动”到“法律权利”的转变。同时,游戏权的确立使得游戏政策中的儿童观、游戏观、学习观、权利观发生转变。游戏权也被赋予了自由价值、人权价值与正义价值。为更好落实学前儿童游戏权的发展,需保障幼儿游戏时空、创设游戏安全环境、尊重幼儿游戏选择意愿、健全学前教育游戏权教研指导网络与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生活,适应生活”是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教育目标的通俗表达。而交流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其适应生活的主要能力之一.是让中重度智障学生从“生物人”朝着“社会人”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此,我跳出轻度智障儿童的教育模式,在中重度智障学生交流训练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把教育工作的注意力由“智育中心”转移到“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上来,已成为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儿童的社会性被视为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离不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及学习、劳动、游戏等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身的各种能力和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尽情地去想象和创造,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各种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练习。发展与提高。在游戏中,由于儿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并创造性地运用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14.
游戏是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一把金钥匙,随父母进城学习和生活的学前流动儿童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活动资源十分匮乏,为学前流动儿童组织恰当的非正规室外游戏活动,利于其在流入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5.
<正>第六组:儿童游戏1.学前教育过程:游戏精神回归VS探索态度确立2.学前儿童的游戏家族及其本体构建3.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的关系4.儿童期游戏的"适当提前兴奋"功能及其对成年期学习专注力的影响机理5.儿童游戏权利保障及其教育战略价值6.游戏中的幼儿学习、发展评估与教育支持7.基于师生互动的儿童自主游戏与充分探究8.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9.儿童视角下的语言游戏:作为弱势群体生存策略的说谎或假装现象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学前教育必须要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将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中,游戏是最容易被儿童所接受的活动,教育专家也指出,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通过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联系实际,提出了推进学前儿童教育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旨在为促进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事业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游戏是一种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和主导活动。游戏能帮助学前儿童控制不良情绪,丰富深化情感;能促进学前儿童换位思考,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能满足学前儿童心理需要,有利于人格发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前儿童创设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游戏环境、心理疏导、有意识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训练、有意设置障碍培养其抗挫能力等方式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智障儿童的阅读素养普遍较低,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总目标对其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适应与融入社会的现实之需。游戏作为智障儿童绘本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在五轮行动方案中实施绘本游戏,智障儿童的阅读素养在阅读流畅度、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一套适合智障儿童的绘本游戏模式,即“语言游戏+运动游戏+表演游戏+美工游戏+科学探究游戏”也在实践中逐步成形。  相似文献   

19.
学前儿童保育工作的内容较多并要求细致,其中学前儿童保健教育是最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基于此,简要分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育的主要目标,包含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并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育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入院的准备工作、晨检的主要内容以及游戏活动及学习三个方面。通过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育模式的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学前儿童卫生健康工作的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一、2016年学前教育版重大选题(一)学前教育理论1.学前教育哲学观念的变革(生活哲学、生命哲学与身体哲学)2.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假设的变革;3.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态势及其评估;4.学前教育公正与普惠化发展;5.学前教育文化模式与类型比较;6.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教育一体化。(二)儿童学习与发展7.自主游戏与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相关性实验;8.学前儿童冲突适应效应的认知与机制;9.婴幼期创伤与后续精神病症状的相关性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